魏玓、鄭亘良觀點:從「起手式」到「自由式」─「反戰連署」爭議下的公共溝通困境與改善

2023-03-28 06:40

? 人氣

台灣反戰聲明工作小組成員政大教授郭力昕(左起)、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盧倩儀、陽明交大教授傅大為及政大教授馮建三等人20日出席「和平、反軍火、要自主、重氣候」反戰聲明記者會。(柯承惠攝)

台灣反戰聲明工作小組成員政大教授郭力昕(左起)、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盧倩儀、陽明交大教授傅大為及政大教授馮建三等人20日出席「和平、反軍火、要自主、重氣候」反戰聲明記者會。(柯承惠攝)

近日由傅大為等學者提出的「反戰連署」,帶出很多值得注意的現象。對於連署聲明的內容,我們也有不同看法,不過這一篇文章主要討論的是聲明所引發的公共溝通問題,因為我們認為這個問題跟聲明內容的辯論一樣重要。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我們觀察到的第一個現象是,對連署聲明的回應大都流於表態和指正,卻較少實質的辯論。除了扣帽子、貼標籤、甚至人身攻擊的言說,其他看似認真的回應,也主要是通過將對方簡單地標示為犯錯者,同時確立自身立場的正確。

絕大多數反對連署聲明的言說共識是:一個從台灣出發的反戰聲明怎麼會沒有(或過少地)把矛頭指向中國?這個理由我們可以理解和同感,不過,如果只是以這個理由就全面拒斥這次學者們的反戰呼籲,不僅不是好的公共溝通,反而弔詭地突顯出連署行動的正面意義。

反戰連署聲明的政治主張之一,就是要呼籲,面對當下可能的戰爭危機,除了對岸的威脅,也需要注意另一個強權──美國的角色和影響。這樣的主張,當然需要更細緻化,也可以辯論。不過,一個好的討論或反對的意見,或許可以對聲明提出類似的提問:「美國對台的角色與影響,難以脫離兩岸問題的前提來討論,特別是中國的軍事武力威脅,在此前提下,才能更適當理解美國的位置。」也就是在自己的立場與觀察上,提出問題。

但若反對者只是堅持在乎連署發起者沒有做出以批判中共為內容核心的「起手式」,以此作為「能否討論的資格」,前述的問題便是一個永遠無法開展的辯論。以「資格」作為前提的「起手式」,真的不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檢討嗎?如果它變成了這個社會任何相關政治論述的先決條件,效果上也就變成教條或律令,實際上我們也看到了這樣的資格論如何變成貼標籤,進而完全取消連署聲明以及任何其他可能被提出的另類思考。

這顯然和我們大家共同認識台灣是一個言論自由、開放、多元的社會──也因此值得我們守護──的信念有所矛盾吧?而且,這樣跟那些歷史上或現實中依賴單一教條而運作的社會,有什麼不同?守護台灣,我們需要的不是「起手式」,而是「自由式」。

負面情緒的任意滋長與蔓延

其次,我們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令人憂心的負面情緒爆發,甚至是肅殺氣氛的蔓延。面對一個跟自己想法和立場不同、不以為然的公共論述,有情緒反應在所難免。但是任由負面情緒爆發和蔓延,毫不在乎基本互信與互重(包括在連署聲明尚未正式公開之前就放上社群平台開罵的舉動),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照理說,如果自己信仰的真是如此理所當然,不需要被質疑的道理,應該可以心平氣和地回應異議,不需要因為人家沒照你想的話來說,就氣急敗壞。這不僅是試圖把對方的論點從根本抹去(連理解或辯論都不需要),也有點傳達出發文者內心的脆弱和焦慮。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