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科出土的漢人文化遺址和遺物,反映出當時已經進行甘蔗等有機經濟作物的栽培和蔗糖生產,陶瓷器也呈現和史前時代完全不同的風格。這要追溯到十七世紀上半葉,荷蘭人招募漢人在台灣燒磚,到了明鄭時期,參軍陳永華則「教匠取土燒瓦」。十八世紀以後的台灣,閩粵移民逐漸增加,島內居民對日用陶瓷器需求也相對提高,南科遺址內就出土很多中國南方進口的瓷器,例如青花瓷、白瓷、青瓷等,多產自閩南德化、漳州一帶和江西景德鎮窯口。
台南文史底蘊豐厚 陳澄波郭柏川畫筆展風華
台南作為台灣最早發展的城市,原就存有豐厚底蘊,南科考古的結果,是拉大了歷史縱深,提供更多值得研究的文化內涵。而從台南美術館正展出的「南薰藝韻」--多位前輩畫家作品,則可感受到他們對故鄉的眷戀、對青春時光美好的回想,為古都風華更添幾許浪漫色彩。
討論前輩畫家陳澄波(1895-1947)時,通常會說他是嘉義人,事實上陳澄波生於晚清、即將進入日治時期的嘉義,當時行政區為「臺南府嘉義縣」,因此南美館展出的作品中,也包括了他和台南相關的作品—新樓庭院。
而郭柏川(1901-1974)則是生長於台南的重量級畫家代表。他曾遠赴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就讀(1928-1933),師事岡田三郎助,學習當時藝術潮流下的現代主義,日本式的印象派—外光派,在畫面注重光影變化的影響下,以趨近幾何的造形結構,展現空間的深度,具有均衡而不失活潑的穩定性。他在返台期間對景寫生畫出陽光下的家鄉,南美館展出的「台南祀典武廟」,就是郭柏川此時期的作品。
畢業後郭柏川曾到中國北平教書,和水墨名家黃賓虹及其他收藏家多所往來,廣泛接觸水墨畫,所以他有些作品呈現層次豐富的線條感。
醫生畫家許武勇畫家鄉 作品兼具理性與感性
幾位前輩畫家中,醫生畫家許武勇(1920-2016)的作品兼具理性與感性,並流露出純真的氣質。生於台南市商貿之家的許武勇家境不錯,也很會唸書,14歲時以第一名畢業於台南市港公學校(今協進國小)並考進台北高校就讀,就是在此時他遇見了東瀛來台的美術老師鹽月桃甫,鹽月是台灣美術史上第一位移植油畫到台灣的人,許武勇跟著老師習畫七年,深受影響。考慮到當時的大環境,許武勇明白將來必須有份穩定的正職才能讓他自由自在的畫畫,當醫生成了他的目標,台北高校畢業後他也如願考上東京帝國大學醫科,27歲回台時住在台南公園路。
許武勇一生極為豐富,行醫、開畫展,到美國留學,到西方國家美術館參訪,即使年紀大了仍四處遊覽,畫筆始終不輟。他在畫中表達他對美好和浪漫情懷的嚮往,加上立體派技巧,形成他「羅曼主義」的繪畫風格。而懷鄉的題材,許武勇從1942年一直畫到生命最終幾年,可見他對台南的濃郁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