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日治時代與美援時代的疊加─K館的前塵:《大隱於市的街屋們》選摘

2023-04-11 05:10

? 人氣

成大未來館。(取自成功大學官網)

成大未來館。(取自成功大學官網)

落成於1959年成功大學勝利校區,建築當時作為總圖書館使用,並在1975年增建後棟,前棟在2016年被登錄為台南市歷史建築,修復後作為「成大未來館」,這是成大人熟悉的舊總圖、K館、舊K館,是台南唯一現代建築登錄為歷史建築的指標,除了K館,成大校園也潛藏許多從日本時代至今的建築,在此還是先稍微聊聊成大的歷史吧。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全稱「台灣總督府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是台灣總督府直屬的學校,為成功大學的前身,1931年(昭和六年)創校,著名建築師井手薰亦為七位的創設委員之一,創校初期開設有機械工學科、電氣工學科、應用化學科三科。校內三科的科館之外,還有本館及講堂各一間,為台灣總督府官房營繕課所設計,當時課長就是井手薰。

國民政府1949年來台後,1953年至1960年間的美援時期,同時是成功大學的臺灣省立工學院時代,美國普渡大學協助成大的發展,其中最具體的就是成大未來館前身,建造於1957年俗稱K館的總圖書館,圖書館由陳萬榮、王濟昌、吳梅興與美籍客座教授顧問傅利爾共同設計監造,為古都府城帶來一棟當時流行的現代主義建築。

在勝利校區東邊的自強校區裡,可以見到有高突構造的航太宿舍(圖一1,當代建築師李祖原1988年所設計,高突構造是屋頂平台,以抽象之中式雲紋曲線表現,李祖原後來的作品在強調屋頂突出物,成為其重要的特色,可與台北101、高雄85大樓、台南中國城(已拆除,現河樂廣場)來比對。

大學路上的基督教浸信會恩慈堂(圖2)擴建於1971年,建築師為王秀蓮,建築空間簡單大方,外觀由幾何方形量體組成,立面覆洗石子,西側三層高的方塔為建築焦點,上置拉丁十字架,二樓禮拜堂講台後方有洗禮池(圖3、圖4),教會整體呈現樸實的氣氛。

勝利校區的未來館,又稱舊總圖或K館(圖5),建築以長、短棟組成為T形平面,短棟部分東(圖6)、西設置斜面遮陽條防日曬,長棟東邊大樓梯直通二樓為主入口,樓梯下方亦有入口,並設有通廊(圖7)連結西邊一樓次入口。室內以大跨距懸臂樑使柱子內推,讓正立面可以使用大量玻璃水平開窗,營造出「空體」的國際式樣,是台灣相當經典的現代主義作品。另外,本建築因有美籍顧問的協助,設計圖說、施工方式及材料均是美式,對台灣戰後建築有很大影響。

成功校區的成大博物館(圖8),在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時為本館,建於1933年(昭和八年)原為有中央棟兩樓及東、西翼一樓的一字型建築(圖9,蔡侑樺老師資料提供),1977在數學系使用期間,增建東、西翼為兩樓成今貌,中央棟有設置車寄(圖10),外牆覆棕色十三溝面磚,屋頂有通風塔。本館建築,無明顯及繁複的西方歷史建築語彙,為西方歷史式樣過渡到現代式樣形制。

戰後所建的行政大樓現為數學系館(圖11),南、北、西三側有長距之造形遮陽條。日本時代建的機械工學科(圖12,蔡侑樺老師資料提供)、電氣工學科、應用化學科三科系館,正立面均已增建兩樓,機械工學科現為工程科學系(圖13),一樓圓拱廊仍維持原貌,增建大致與原建築風格相同。

步行離開成功校區走在大學路上,兩旁是綠意盎然的羅望子,再回首成功校區的成大博物館與勝利校區的成大未來館,標誌了成功大學的兩個重要時期,即台南高等工業學校的日本昭和時代,及至戰後國民政府來台的美援兩個時期,這兩棟建築各自呈現當代不同的樣貌,讓人們直接感受時代之輪的轉動。

*作者家永實為NaNa通文化社團發起人。王茗禾,NaNa通文化團體發起人之一。本文選自兩位作者合著的《大隱於市的街屋們:台南現代建築及人文歷史見學》(蔚藍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