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兩個例子除了在交通政策上應提出更有效的改善措施之外,從教育的層面來看,追根究底還是我們的交通安全教育並沒有徹底落實。學校教育從小學到中學的課本,交通教育一直都有在教,也不停地宣導,例如老師會告訴我們過馬路要先停、看、聽,不闖紅燈、不搶快,可當家長牽著孩子的手闖紅燈,做了壞榜樣時,再多的教育宣導都是無用的。若每個人都遵守交通規則,還需要教師擔任導護工作嗎?若每個人騎車都遵守交通規則,學校又何須限制學生騎機車?交通安全教育要徹底落實還是要從自我要求做起。
最近因臺灣的交通亂象登上國際版面,新內閣上任推出了多項的交通補貼政策,盼能提升形象。針對北北基桃、中彰投苗、南高屏的三個生活圈,推出優惠的通勤月票,希望讓更多人搭乘大眾運輸,預計三年將花兩百億的預算。這看起來雖然短期內可能發揮作用,但長久之計還是要靠教育,不斷宣導民眾共同遵守交通秩序才能斧底抽薪的解決。
面對未來少子化、人口老化的結構失衡影響下,建立一個健全且無障礙的公共交通設施網絡已是當務之急。若想徹底根治交通問題,扭轉國際形象的話,政府應全面性的檢討,包括加重罰則、取締交通違規外,還須從教育建立整個社會重視交通安全的風氣,才能真正讓交通事故死傷人數減少。
註釋:
[1] 李修慧(2019)。事故死亡率達9成,教育部希望「減少大學生騎機車頻率」惹議。關鍵評論。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