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蔚觀點:超前部署監理科技,三道防線讓銀行擠兌不再上演

2023-05-07 06:30

? 人氣

城門失火下的非戰之罪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由總體經濟環境的衝擊所引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源於當時美國提高進口貨物關稅,引發許多國家對美國採取報復性措施,經濟衰退下大量公司倒閉最終促使過度槓桿的美國股市一夕崩盤進而引發民眾擠兌,拉開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帷幕。這波大範圍銀行倒閉促使FDIC的誕生,為美國商業銀行和儲蓄銀行的儲戶提供存款保險,建立主旨是恢復民眾對美國銀行體系的信任。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類似擠兌事件包括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期,由於經濟衰退和貨幣貶值,許多銀行和金融機構面臨了嚴重的資金短缺,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的銀行和金融機構遭受了擠兌和流動性危機,例如馬來西亞MBf Finance Berhad、印尼的Bank Central Asia、泰國的Bangkok Bank等都經歷了嚴重的擠兌。同樣在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讓大量銀行在危機衝擊下引發擠兌,據FDIC資料顯示,2008年至2012年間美國共倒閉了465家銀行。

1973年「豐川信用金庫事件」現場。(圖/取自youtube)
1973年「豐川信用金庫事件」現場。(圖/取自youtube)

在1970年代的日本,「豐川信用金庫事件」是一起因謠言引發擠兌的著名案例,據載源於3名女高中生在車上閒聊關於畢業後的出路,從「(在)信用金庫(任職)的未來並不是很好吧」的言論逐漸演變成「豐川信用金庫很危險」而引發擠兌。隨著科技進步,謠言也開始從口耳相傳發展到數位網路,2011年推特上的一則謠言,導致瑞典銀行Swed bank在拉脫維亞的自動取款機前排起了提款長隊。無獨有偶,2019年在英國的Metro Bank同樣因Whats App帖子傳播的虛假謠言引發了擠兌事件。

恐慌下的羊群效應

前面歸納了引發銀行擠兌危機的主因,但真正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往往是恐慌下的羊群效應。在擠兌風暴中,恐慌情緒如同一陣狂風,一旦有人因擔憂銀行可能倒閉而選擇將存款提取出來,其他人必然會群擁而上,這種羊群效應會讓擠兌局面迅速惡化。恐慌下的認知失調讓人們陷入兩難,他們既相信銀行是安全的,也害怕失去自己的存款,根據賽局理論他們最終都將選擇提取存款以確保資金安全。

另外,金融市場中的訊息不對稱也是導致擠兌現象的重要原因。普通大眾往往無法獲得足夠的訊息來判斷銀行的風險狀況。因此,一旦有關銀行風險的消息傳出,人們很容易陷入過度擔憂,進而引發擠兌行為。

全球第二大交易所FTX的擠兌與破產,造成加密貨幣空前的信心危機。(美聯社)
全球第二大交易所FTX的擠兌與破產,造成加密貨幣空前的信心危機。(資料照,美聯社)

要討論數位時代下的新監理模式與因應策略,必須先了解銀行擠兌的前因後果,才能針對每個關鍵之處對症下藥。以下大致分為:(1)事發前金融監理科技的超前部署、(2)事發當時穩定機制的建立、(3)事發後的存款保險制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