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西太平洋惡戰,5萬解放軍成功登陸台灣」華府智庫公布最新兵推細節

2023-05-08 20:10

? 人氣

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的台海兵推。(翻攝CNAS官網)

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的台海兵推。(翻攝CNAS官網)

美國眾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成員與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4月19日聯合舉行台海兵推,​外媒也隨即給予大篇幅報導。不過這場兵推的細節,直到上個月27日才由參與兵推的專家對國會正式揭露。

根據「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簡稱CNAS)防禦計畫主任佩蒂約翰(Stacie Pettyjohn)對眾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的專案報告,19日的兵推分為紅(中方)藍(美方)兩隊:

所有參加兵推的眾議員均為藍隊,並且扮演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就美方整體戰略對總統提供建議,其任務是保衛美國國土、美國公民、保衛台灣、維護對盟國的安全承諾、以及削弱中國的軍事力量;紅隊則由代表中共中央軍委的兩位CNAS專家組成,他們的目標則是以武力征服台灣

這場兵推的時間設定為2027年,想定則是中國與台灣之間發生政治危機,北京要求「立即進行統一談判」。由於台北拒絕談判,中國開始動員作戰,兵推開始的時間點恰好處在中國入侵台灣的懸崖邊上。不過佩蒂約翰也強調,2027只代表紅藍兩隊的能力符合現實預測,並不代表中國將在2027發動戰爭的任何判斷。至於這次兵推的重點,則是希望深入了解「如果威懾失敗,美國還能做些什麼來贏得戰爭」。

2023年4月19日,美國眾議院「美國與中共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進行台海兵推。圖為委員會主席、共和黨聯邦眾議員蓋拉格在兵棋推演桌前思考。(美聯社)
2023年4月19日,美國眾議院「美國與中共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進行台海兵推。圖為委員會主席、共和黨聯邦眾議員蓋拉格在兵棋推演桌前思考。(美聯社)

在美中發生衝突的頭三天,藍隊將分布在第一島鏈的空中、地面與水下部隊跟從遠處起飛的轟炸機進行搭配,藉此削弱中國的入侵艦隊、並且防止解放軍奪取台灣;藍隊甚至攻擊了紅隊的軍事目標,降低美軍在此區域的風險;藍隊也對紅隊的國有銀行實施制裁,對中方帶來總體經濟壓力。

紅隊則對美國在印太區域的基地發動大規模空襲與飛彈攻擊,隨後對展開兩棲登陸與空降攻勢;紅隊也拋售了一定數額的美國國債,希望破壞市場穩定,禁止對中國出口消費電子產品。佩蒂約翰指出,戰爭頭幾天美中兩國都嚴重依賴防區外飛彈(及長程飛彈)攻擊,解放軍也靠著中程彈道飛彈轟炸關島與北馬里亞納群島等美國的海外領土。

2023年4月19日,美國眾議院「美國與中共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進行台海兵推。(美中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推特)
2023年4月19日,美國眾議院「美國與中共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進行台海兵推。(美中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推特)

不過美中兩軍的長程飛彈開戰數日便捉襟見肘,藍隊更是三天就打完所有長程反艦飛彈、長程對地飛彈也只夠打十到十四天。即便解放軍備有大批陸基彈道飛彈與巡弋飛彈,兩邊互射沒幾天也幾乎打光。佩蒂約翰強調,一旦美中雙方的長程飛彈耗盡,台海衝突就會成為一場消耗戰,中國將對台灣進行搶灘登陸,但後續補給與台美兩軍的持續抵抗都會是解放軍的頭痛問題

開戰三天後,紅隊果然已有三萬多名解放軍登陸台灣建立據點,不過傷亡慘重。紅隊雖然也攻擊了美軍基地,但由於美軍分佈廣泛、防禦措施優異,大部分部隊得以倖存,並且還能繼續支援作戰。在飛彈威脅減弱後,藍隊也開始推進水面艦隊、更有效地運用戰機,然而美軍一時也找不到消耗解放軍與支持台灣防禦的有效手段。

中國海軍南昌艦正在進行對空射擊訓練。(中國軍網)
中國海軍南昌艦正在進行對空射擊訓練。(中國軍網)

在發生衝突的第四到第六天,藍隊繼續其軍事戰略、並且對中國升級經濟制裁;紅隊則堅持入侵台灣,同時禁止出口用於美國軍武的關鍵元件與晶片。這場兵推只模擬了七天的美中衝突,雖然紅隊企圖發動毀滅性的第一擊,阻止美軍有效防衛台灣,迫使華府和台北投降;藍隊則希望擊敗入侵者、阻止紅隊快速獲勝。然而在兵推結束時,無論紅隊或藍隊都無法宣告勝利,這場戰爭也還見不到可能的結局。

佩蒂約翰也揭露了紅藍兩隊在兵推中的具體戰損:藍隊有10多個基地遭到攻擊、損失90多架戰機、2艘攻擊潛艦被擊沉、3艘攻擊潛艦受損、2艘兩棲登陸艦沉沒、1艘航母受損。美方雖然付出慘重代價,不過紅隊仍然突破美台防線,在為時一週的戰鬥中約有五萬部隊登陸台灣。不過紅隊的損失比藍隊更嚴重,損失了150多架戰機、15艘潛艦、100多艘軍艦與一艘航空母艦,至於登陸的五萬解放軍更有超過四萬人傷亡,雙方惡戰可見一斑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