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核電行業有所進展,但事實證明在核燃料方面對於俄羅斯濃縮鈾的依賴問題是難以解決的。
只有少數俄羅斯能源沒有因烏克蘭戰爭而被西方禁止貿易,核燃料是其中之一。起因是20世紀90年代初、即冷戰結束後不久的一項計劃,該計劃旨在降低蘇聯核彈頭落入不法分子之手的風險。
在1993年達成的這項被稱為「兆噸換兆瓦」(Megatons to Megawatts)的協議下,美國從俄羅斯購買了500公噸的高濃縮鈾(足以用來製造2萬枚核彈頭),並將其轉化為反應爐燃料。「兆噸換兆瓦」計劃是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研究員Thomas Neff構想並提出的。
軍備控制的倡導者們稱讚該協議是一種雙贏:莫斯科方面得到了急需的現金,華盛頓則減少了對核擴散的擔憂,美國的公用事業公司則得到了廉價的燃料。該協議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核裁軍計劃之一。
Neff博士在一次採訪中說,該協議「實現了當初承諾的目標」。「我們的核武器和用於製造核武器的材料比以前少了很多。」
批評人士稱,問題在於,上述協議提供的俄羅斯核燃料非常便宜,競爭對手難以匹敵。不久之後,美國和歐洲的相關企業都開始縮減規模,與此同時,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的濃縮鈾供應國,擁有全球近一半的產能。
在上述協議於2013年結束之前,俄羅斯供應商(目前已組建為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與美國私營部門簽署了一份新合約,在政府項目之外提供商業燃料。美國所用的核燃料中,由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供應的部分仍有四分之一之多。
倫敦皇家國防安全聯合軍種研究所(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的Darya Dolzikova最近做的一項分析顯示,美國公司去年總共向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輸送了近10億美元。
「這些錢直接流入了俄羅斯的國防設施」,鈾礦商Uranium Energy的執行副總裁、行業組織Uranium Producers of America的主席Scott Melbye說。「我們正在為這場戰爭的雙方都提供資金。」
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由俄羅斯總統普京(ladimir Putin)於2007年設立,在俄羅斯核電行業多個組成部分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由克里姆林宮嚴密控制。該公司高層管理人員已經深入參與烏克蘭札波羅結核電廠的營運,該核電廠是歐洲最大的核電廠,俄羅斯去年奪取了該核電廠並將其作為進攻基輔方面所控制區域的一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