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過去一年,拜登(Joe Biden)政府已與日本、歐盟、以及從印度到秘魯等20多國就跨境經濟聯繫展開談判。這些談判通常不涉及「自由貿易」和「關稅」這些話題。
歡迎來到貿易協定的新世界。新的貿易協定將不再只關乎削減關稅,而是涉及一系列其他問題,從數位版權、到空氣品質、以及技術和產品標準等,這些往往是在政府層面的協議中、而不是全面貿易條約中涉及的問題。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
風傳媒邀請你一起用閱讀串起愛,幫助身障樂兒實現想要的生活目標。2023/05/31 以前,訂閱《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VVIP公益專案,就幫你捐出1,000元給樂作創益協會。
經濟浪潮和政治風向的變化推動了自由貿易協定(FTA)的重塑。隨著服務和電商的崛起,目前實物商品在世界貿易中的作用已相應減少。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之間在工資和生產成本方面的差距已經縮小,促使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到了環境法規等間接成本上。全球化帶來的經濟失調,使老派的自由貿易在許多政治人士眼中成為一個失敗的命題。
自貿協定在20世紀90年代逐漸興起,當時,在前蘇聯解體後,自由市場經濟似乎取得了勝利。1992年,美國獨立總統候選人佩羅(H. Ross Perot)警告說,當時提出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簡稱NAFTA)將使美國的工作機會被墨西哥吸走,宛如聽到「一個巨大的抽吸聲」。在那之後,海關人員付出了巨大努力,確保跨境產品支付了適當關稅。
1994年生效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掀起了一波仿效該協定的浪潮,促使幾十個國家之間的關稅減少。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成立以及歐洲共同體從一個鬆散的聯盟轉變為歐盟都強化了這一趨勢;時至今日,歐盟已是一個擁有27個成員和許多聯繫國的自由貿易區。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貿易加權平均關稅率下降了46%。
這方面的行動一直持續到21世紀初,隨著歐巴馬(Obama)政府的兩項努力達到頂峰:旨在聯合亞洲和美洲12個國家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簡稱TPP),以及美國和歐盟之間的《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 簡稱TTIP)。
2014年前後,TTIP在歐洲遭到強烈反對。在2016年的美國大選中,TTIP遭到美國兩黨攻擊,已是名存實亡。而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J. Trump)上任後的首批行動之一,就是讓美國退出了尚未經批准生效的T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