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劉遙向BBC中文解釋,問卷問題特別強調台灣沒有宣佈「台獨」,「在不發生重大『台獨』事變的情況下」,受訪者並不認為「武統」迫在眉睫。中國政府即使選擇保持現狀也並不見得會失分。」
「我們並沒有在問卷中設計一些特殊的情境,如台灣當局觸碰大陸的《反分裂國家法》。」他補充。
針對問卷結果為何「只有」55%的人支持「武統」,王宏恩對BBC中文表示,這可能跟該問卷設計上的問法有關。他說,因為該調查問卷問的是,「是否要在2024年武統台灣」,而發問卷的時間點是2021年新冠肺炎肆虐之際,「當時很多中國民眾可能覺得沒空、或覺得2024年太近了。我認為假如問的是——是否永遠放棄武力攻打台灣,數字可能會有不同。」
這份調查問卷設計了五種不同的「統一台灣」手段,包含武力攻台或經濟脅迫等方式。結果顯示,只有55%的受訪者支持對台灣發動全面戰爭,但只有1%的最極端選項,亦即直接開戰。其他選項,包括「在台灣外圍發動有限度的軍事行動」有58%的支持率;「對台灣實施經濟制裁」則有57%的支持率。「維持現狀,以強化經濟與軍事實力,直至統一」則有57%。
此外,針對「兩岸可以各自為政,不一定非要統一」的問題,有22%的受訪者表示「接受」,71%表示「不接受」,7%表示「不確定」。香港媒體《南華早報》指出,針對在中國屬於高度敏感的台海議題,竟然有22%的受訪者表示「兩岸不一定要統一」,令人感到意外。
教育程度越高越支持「武統」?
劉遙也告訴BBC中文,此份調查同時發現,大齡、男性及教育程度高的受訪者較支持中南海使用激烈手段處理台灣問題,包含「武統」。
該調查推估出來的其中一個解釋是,或許是年紀較大的中國人耐心逐漸流失,而他們冀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台灣問題以某種方式解決,而非持續地等下去。但是,無論如何,研究者認為,調查結果某種程度上挑戰了北京官方的主流論述,即「收復台灣幾乎是每一個中國人的集體意志。」
王宏恩告訴BBC中文,事實上,近年來在中國研究前沿期刊《當代中國》,不同學者發表的「武統民意」研究具有相似的研究結果。
譬如,2022年,由中國華南理工大學研究群組,在2019年透過手機訪問1729位沿海城市的中國公民有關「武統台灣」的意見發現,有58%的受訪者支持武力攻打台灣,而且男性、收入和教育程度較高、跟台灣人有接觸、認為中國經濟比台灣好的受訪者,更支持「武統台灣」。
王宏恩認為,該研究也顯示了北京掌握武統台灣的民意,有一個由上而下的過程,顯現在教育程度上:「而戰狼外交也是呼應了中國比較具有資源的群體人士的看法。」
此外,2017年三位台灣學者發表了與北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合作的研究顯示,有51.6%的受訪中國民眾支持「越快統一越好」,28.8%的受訪者接受可以「慢慢來談」統一。但僅有6%的受訪者選擇「武統」,82.1%則支持協商。
該研究又稱,受訪者中越認為自己住的城市比台北先進、或越覺得台北市落後的群組就越想盡快統一以及對台動武。
該研究是在2013年收取樣本,以電腦輔助電話調查系統,在包含北京、重慶、哈爾濱、深圳、上海等10個城市,抽樣手機號碼訪問了2000名年滿18歲的中國城市居民。
王宏恩教授說,該調查樣本雖然並無法代表全體中國民眾,但已是少數能做到跨省份且是大型的民意調查,受訪者背景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