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供應鏈「去台化」代價高的雙面刃

2023-06-02 07:20

? 人氣

外媒說「去台化」比與中國脫鉤代價更高,圖為台積電南科18廠(Fab 18)廠區。(資料照片,柯承惠攝)

外媒說「去台化」比與中國脫鉤代價更高,圖為台積電南科18廠(Fab 18)廠區。(資料照片,柯承惠攝)

日本《日經亞洲》報導,指出台灣在全球電子業供應鏈具有獨特地位,要「去台化」代價比與中國「脫鉤」更高昂、甚至不可能作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或許有人因此為台灣的成就感到驕傲,也認為「矽盾」有其效果。但此事有正有負、有如雙面刃,因為這也代表台灣的經濟正因地緣政治競爭而受損,且「去台化」已發生。

在這篇「台灣如何變成不可或缺的經濟體」的報導中,舉了蘋果iPhone為例:一支iPhone約需要1500個零組件,以總部位置而言,供應商有26%來自中國、23%來自台灣、18%來自美國,但最有價值的零件,包括核心處理器、5G數據機、Wi-Fi晶片和高階相機鏡頭均在台灣製造,台灣供應商占每部iPhone材料總費用的比重達36%。

因此台灣在全球科技產業的供應鏈地位無法取代,許多歐美公司擔心台海危機而有意分散生產,但比起和大陸脫鉤,若想「去台化」將會讓製造商付出更高昂的代價。文中引述業者的說法:如果有人襲擊台灣,「全球科技和電子業基本上就完蛋了」。

不過,值得台灣政府與業者注意、關切者,不是台灣在全球科技產業的供應鏈中有多重要這件事,而是各國政府與外商開始進行、意圖分散風險的避險措施,這些措施其實已削弱台灣的矽盾效果(假如真的有矽盾這件事的話),影響企業在台灣投資的意願。

報導中引述台灣印刷電路板業者欣興電子高管的說法,指在斐洛西訪台、中國軍演後,其客戶變緊張而表示要尋找中國與台灣以外生產的替代品。根據科技高管的說法,去年年中後,包括英特爾、超微公司、輝達公司、Meta、谷歌和亞馬遜等科技大咖,都要求在中國和台灣以外地區增加產能。

這個影響有短期與長期之別。如果只看短期,就是那些廠商要把部份單下到其它地方,而且還有可能想轉單都轉不走,因為找不到另外一家台積電、大立光….。但長期來看,要把單轉走、產能移出去,終究、且必然作得到。

可能是在其它「安全的國家」,找到有能力生產、接單的廠商,也可能是原先的供應商基於長期業務考量、或甚至「奉令」而赴國外投資設廠。就如最夯的台積電應各國政府之邀約赴當地投資,或如日前赴法國投資的電池廠商輝能科技,因「考慮地緣政治因素」分散投資。早年台灣的NB及各電子廠,也曾經應品牌大廠的客戶之命赴中國投資設廠。

因此,雖然外媒報導似乎是褒揚台灣的科技產業實力,外商如要「去台化」要付出高昂的代價,文末說:「與中國脫鉤並不便宜,但與台灣斷絕關係的代價更高。有任何人準備好為此付出代價嗎?」

說得好像外商無法「去台化」,但實情則是「去台化」是現在進行式,外國政府與企業其實是點點滴滴在作,只要兩岸緊張持續難解、發生戰爭的陰霾不散甚至加深,「去台化」就會持續進行。那些科技大廠固然是徐圖為之,但歐美日等大國則是堂而皇之的明著作,美國要台積電去投資、搞晶片法獎勵設廠,商務部長雷蒙多就說,只要想到尖端晶片都在台灣生產,讓人徹夜難眠,因此非降低對台灣生產晶片的依賴度不可─這不是就是「去台化」?

外媒說「去台化代價高昂」是沒錯,但那是指現在「突然被迫去台化」的情況下代價高昂,不論原因是兩岸戰爭或是天災等其它因素。如果是「逐步有序」的去台化,情況可能完全不一樣。

想想,10年後歐美日都提升本身的尖端晶片製造能力後,台灣不再獨占8-9成的尖端晶片製造,而成熟製程又以中國占有最大市場時,「去台化」不再是代價高昂,而且實質上也作到了。

把這個可能性說得最清楚又「殘酷」的是近來紅遍台灣的NVIDIA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他說:「我們有可能不在台灣生產製造晶片」,下一句則是「但是中國大陸的市場卻是唯一、且不可能被取代」。

當外媒說「去台化」代價高昂,比與中國「脫鉤」更難時,不必得意、更別高興,這事要反著看:這代表國外政府與企業更有動機與誘因「作好去台化」,才能降低風險、避免高昂的損失,台灣更該戒慎恐懼,更別蠢到配合國外政府「去台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