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正反雙方的不同立場,從教育理念與教育理想的角度而言,學生的觀點反而較為可取。可以指出的有兩點。
首先,學校做為促進社會進步的機制,應該反映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或理念。既然臺灣當前選擇了民主與人權這條路,學校體制的運作就應致力於落實這些理念;讓學生參與校務會議,就會是體現學校在體制運作上願意去落實民主與人權的價值。校務會議所討論的議題直接或間接地都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或福祉,既然學生的切身利益會受到校務會議的影響,讓學生有表達他們意見的機會,就會是彰顯民主與人權的好做法。
再者,學校本來就是教育的場所,一切能增廣及加深學生可貴經驗的活動,教育工作者在慎重考量後,都應將之納入學校體制。讓學生實質參與校務會議,鼓勵學生瞭解校務會議的運作,本來就可以是公民教育的一個環節;既然如此,在實務上,我們就應協助學生、乃至培養學生,讓他們有能力參與校務會議。更何況,讓中小學生參與校務會議,不僅會增廣與加深學生的經驗,對與會的成人而言,也會讓他們有所成長。在杜威的教育哲學當中,只要是名符其實的溝通,參與溝通者都會學到一些東西。假如校長、教師或家長認為學生不夠成熟,學識與經驗都不足,那麼他們就要想辦法用學生能聽得懂的方式,讓他們瞭解校務會議上的討論。如此的過程,與會的校長、教師及家長不僅增加了與學生面對面的溝通機會,為了要說服學生或讓學生理解議題的內容,他們也要從學生能理解的方式來鋪陳事理,如此也就會讓自己對所討論議題有更周全清楚的瞭解。所以,讓中小學生參與校務會議對成人而言,也是受教育的好機會。白白放棄了這麼一個共好的機會,豈不可惜!
讓國中小學生參與校務會議,當然會有一些實質上的困難。在新制度運作的初期,尤其會是如此,這是所有新制度在落實過程當中都會碰到的問題。我們在大學生及高中生參與校務會議這件事上,已稍微累積了一些經驗,這些經驗可用來協助國中小學生校務會議的參與。比較務實的準備工作是導師要好好地教學生怎麼開班會,學生知道怎麼開班會,才會有本事知道怎麼開校務會議。
至於國中小學生參與了校務會議之後,是否會提升學校決策或校務行政的品質?這是一個尚待驗證的問題。我們連大學生或高中生參與校務會議,是否有提升校務決策或運作品質的作用都還不確定,遑論國中小學生的參與!但假如讓國中小學生參與校務會議與我們主流的價值相符,也會彰顯與落實教育活動的本質,那麼,我們在實務上就要去克服那諸多的困難,而不該一味以實務上的窒礙難行來質疑這進步的做法。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