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六四紀念劇《5月35日》無法在港公演,今年首度移師台灣——這對香港人與台灣人來說有什麼意義?香港逐漸被「清洗」的六四記憶,能在台灣移植、落地嗎?DW採訪幕後團隊與學者理解他們的答案。
「我想去廣場,沒錯,你最怕我做的事。我要去廣場,去哲哲被人打死的地方,好好哭一場。」六四34週年前夕,來自香港的舞台劇《5月35日》首度在台灣公演,劇目就在小林向阿大宣洩壓抑已久的喪子之痛中,拉開序幕。
《5月35日》主角小林與阿大是天安門事件的死難者家屬,為了一償癌末妻子小林的宿願,丈夫阿大決心不再避談六四,兩人密謀要到天安門廣場去,為六四鎮壓死去的兒子哲哲哀悼。
這齣舞台劇誕生於香港,由知名編劇莊梅岩編寫、藝術劇團「六四舞台」製作,2019年六四30週年之際在香港首演時,正值反修例運動(又稱「反送中運動」)爆發。那年,是《5月35日》最後一次在香港實體演出。
2021年,「六四舞台」宣布自行解散,前主席列明慧帶著版權移居英國。今年,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取得授權,與台灣劇團「曉劇場」合作,首次將《5月35日》改編搬上台灣舞台,在台北連演6場,包含一場粵語讀劇,估計共有超過1200名觀眾。
舞台上,《5月35日》講述了受難者家屬從不談六四到前進廣場的過程;現實中,戲劇本身卻見證了香港不能再公開悼念的巨變。
記憶的「清洗」
「以前香港是沒有敏感詞的,說『5月35日』有點是在諷刺大陸不能說六四,沒想過那個轉變這麼快。」受邀來台觀賞公演的列明慧在接受DW採訪時感嘆,「香港過去這麼多年來,我們是有自由的,現在連悼念的自由也沒有。」
香港曾是全世界紀念六四規模最大的城市,維園燭光晚會有超過30年的歷史,每年吸引數萬、甚至數十萬人參加。今年,燭光將連續第4年絕跡維園,改由建制派團體舉辦慶祝「回歸祖國26週年」的家鄉市集。
香港保安局長鄧炳強日前談及六四時,只以「特別日子」借指;特首李家超回應市民能否自主悼念時,則含糊指示,如警方認為違法會果斷執法;在這之前,香港公共圖書館下架大批書籍,六四書目幾乎清零;存放於港大的「國殤之柱」也遭港警檢走用作調查。
列明慧形容,中共正試圖「清洗」香港的六四記憶,但海外港人仍會以自己的方式持續悼念,「哪怕是很微小也好,很可能是買一本書、可能是穿一件衣服、可能是點一支蠟燭」,《5月35日》來台演出也是如此。
《5月35日》的港台意義
2020年,《5月35日》庚子版因《香港國安法》與新冠疫情等原因,無法實體演出,僅能網路直播。那年的版本,特別改編加入了香港街頭抗爭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