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經濟系學生會長的政見,其實是台灣人非常熟悉的一種政治語言。選舉愈靠近,「台灣海峽沒加蓋」、「高雄又老又窮」、「已經選擇了國籍自己做安排」、「媽媽市長送往迎來」等沒水準、不知所云、充滿偏見的話語,政客紛紛口吐芬芳,並在各自族群賺飽政治紅利。還有兩股暗流蠢蠢欲動:台大校內選舉,性別偏見驚世駭俗言論,已經不是第一次;民進黨執政以來,因為特權叢生性別暴力不斷,近來更是性騷十幾連爆。這些原先各自不相干的伏流,彰顯當局近年玩弄性別平等,淪為統治者妝點自己的論述工具,特權者遂行的性別暴力更不斷蔓延,一般民眾受夠了這些性平幹話,各自用自己(搬不上檯面)的方式反抗。
放話學生退學 政治性執法
目前台大校方已經放話,開啟正式調查,最嚴重退學,學生同儕也同步施壓參選者。這完全是政治性的執法:競選政見倘若落實,確實有可能構成性別教育平等法第2條第4款第1目「從事不受歡且具有…性別歧視之…行為,致影響他人之人格尊嚴、學習或工作之機會或表現者」,以性傾向決定使用公用設施及參與活動的機會,而構成性騷擾。但政見不等於施政,當選後學生會不能單獨決定,只能參與會議伺機提出,距離「歧視」中實際上的差別待遇相當遙遠,頂多只能算是「偏見」。就算用補充性質的「性霸凌」,性平法同條第5款「透過語言…或其他暴力,對於他人之…性傾向或性別認同進行貶抑、攻擊或威脅之行為」,在選舉公報呼喊偏見,是否與語言暴力攻擊行為畫上等號?更何況性平教育法第五章規定的調查程序,須有具體個別被害人,而政見只是泛稱族群。在性質、對象都還有很大差距時,當局採最嚴厲措施的反應,啟人疑竇:在選舉公報呼喊性別偏見,嚴重程度跟性侵狼師一樣,只能汰除退場?
其實,細查該競選政見,會發現除了性別偏見外,也涉及諸如減少原民生入學名額、強迫消費、暴力討債、職業歧視,但只有性平這根敏感的神經被挑動,也構成候選人對外道歉、形同逼退選舉、當局啟動調查揚言退學的論述基礎。可見,真正的原因是因為政治,而不是因為違法。
競選學生會政見帶來的性平教育:罔顧法治 服從權威
讀者或許在想,本文何必替犯錯者辯駁?因為在校園之外的真實政壇,這種沒水準有仇恨的偏見言論天天上演,甚至激烈的、有具體受害人的性別暴力亦如是。王必勝擔任重要疫情指揮中心重要官員,與衛福部監督指揮的護理師有婚外情;丁允恭任高雄市新聞局長,在辦公室與記者性交,事後無視權勢,說是開放式關係;易俊宏利用人權公約等講師身分,對男童毛手毛腳又性邀約。但這些事情不會讓牽涉其中的政治老闆失去公職、移送懲戒、以後無法參選,犯錯者也沒有汰除退場,韜光養晦一陣子或可再大放異彩。校外的政壇本就如此運作,性別平等處罰有差別待遇歧視,不罰發表偏見言論;也沒有行為人只是政治老闆的幕僚或助理,就可以牽連到政客本人,還讓人選不下去,還要汰除退場。許多有具體被害人的案件,也未獲調查或延宕多時。其實,性別暴力的溫床,就是特權。如果一個環境特權叢生,所有通報、調查、外部成員決策成案的機制,都不會有用,這也是近來民進黨性騷疑雲連十幾爆的背景原因(有些人熱切地尋找國民黨、民眾黨類似案件,但沒有執政、沒有特權,性別暴力當然少很多)。對比台大經濟系學生會選舉過度執法施壓,發生形同失去參選空間、脅迫取消公民身份(退學)效應,暴露出來的,只是所謂的性平牌充滿了特權,又貶抑法治。與政要有關係、有受害人的性別暴力案件,要花非常大的力氣掀開到壓不住,才會得到某種處理;但經濟系學會在競選場合說政治語言,卻會因為違反蔡政府宣稱同志友善的自我標榜,就被校內外政治力量輾壓、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