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以美元計,5月單月中國出口2835億美元,同比下降7.5%;進口2176.9億美元,同比下降4.5%。進出口總額為5011.9億美元,同比下降6.2%。
相比於此前幾個月,5月份數據有些難看。去年10月開始,中國出口量連續走低,在經歷疫情放開、春節之後,出口開始猛增,3月出口同比增長14.8%,4月出口同比增長8.5%,而5月則突然降至-7.5%。
中國一家信用評級機構「東方金誠」發布的報告認為,3月出口高增主要由於集中出運,4月由於去年疫情高峰帶來的低基數效應,5月份上述短期因素消退,再加上海外需求下滑的影響顯現,另一個旁證是4月和5月製造業PMI(採購經理指數)中的新出口訂單指數持續處於收縮區間。
換言之,3月出口放量是由於此前幾個月積壓的訂單,在春節後集中交付;4月出口同比較高,是因為去年4月上海封城,導致去年4月出口量異常低,致使今年4月的漲幅顯得非常高。
而5月數據難看,也有一定「高基數效應」的影響。去年4月,上海疫情爆發,政府實施「封控」,造成去年4月出口訂單延遲交付,從數據上看,去年4月增幅收窄為3.9%,訂單擠壓到去年5月交付,造成5月的出口大漲14%。
值得注意的是,按人民幣計價和按美元計價的降幅不盡相同,按美元計價降幅7.5%,按人民幣計價,降幅0.8%,主要是最近人民幣兌美元的大幅貶值。
結構性轉變
如果從中國出口的目的地來看,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的份額正在悄然發生改變——日本、美國等常年佔據主要位置的出口目的地,份額正在下降;俄羅斯、東協的佔比在快速上升。
按人民幣計價,前5月,中國對美國的進出口同比下降5.5%,對歐盟增長3.6%,對日本下降3.5%。
與此同時,前5月中國對東南亞聯盟國家的進出口則增加9.9%,對俄羅斯則增長達到51.9%。
東協也就此超過歐盟,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歐盟、美國、日本則排在第二、三、四位。
除俄羅斯外,5月份中國對主要貿易夥伴的出口均出現大幅下降。
對東協貿易增長主要因為,去年初「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RCEP)生效後,對中國與東協貿易關係促進作用明顯。
對俄羅斯貿易增長則因為,去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後,歐美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逐漸加碼,俄羅斯甚至無法使用國際資金清算系統(SWIFT)結算,這使俄羅斯不得不加大對華貿易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