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後的邏輯是,已開發國家在過去幾百年間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國,所以現在應該承擔比開發中國家更多的減排義務。
在政治上,中國長期將自身定義為「最大的開發中國家」,早在毛澤東時代就提出「第三世界」的理念,在國際戰略上從美蘇選邊站,過渡到團結「亞非拉兄弟」。
「政治上的利益已開發國家幾乎無一例外是歐美已開發國家,深度嵌入西方的政治體系、話語體系、國際治理體系,中國很難在西方固有體系中取得領導地位。」上述學者表示,因此中國選擇發展自己在開發中國家,或者說新興民族國家中的地位,中國經常說是被非洲兄弟」抬進「聯合國的,第三世界、亞非拉等概念在中國耳熟能詳,改革開放後,開始出現金磚五國、亞開行等,都是中國通過「開發中國家」構建多極化世界秩序的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次中非合作論壇上,中國領導人照例稱中國為「最大的開發中國家」,台下一眾非洲領導人則都笑了,認為中國過分謙虛了,中國和非洲諸國顯然不是一類國家。這一幕還曾一度在中文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
標準——怎樣才算開發中國家?
在回應美國國會相關法案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說,「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開發中國家的地位,既有充分的事實依據,也有堅實的國際法基礎,不是美國國會的一項法案就能夠一筆勾銷的。」
那麼有沒有確切標準,能夠判斷中國是否為開發中國家?
最明確的標準來自聯合國統計司(UNSD),該機構在一項名為M49的地區和國家分類標準中,非常明確地區分了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日本、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整個歐洲認定為已開發國家;在貿易統計過程中,又增加了以色列、塞浦路斯、百慕達、格陵蘭、聖皮埃與密克隆等一些島嶼和地區為已開發國家;其餘則都為開發中國家,中國自然也在其列。
不過聯合國網站顯示,M49目前的版本是1999年制定。而且還特地聲明,在聯合國系統內沒有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或地區)的定義。然而,在1996年,「發達地區」和「開發中地區」的區分被引入統計用的標準國家或地區代碼(即M49)。這些分組在當時只是為了統計上的方便,並不表示對任何國家或地區的發展階段的判斷。
綜合性更高的劃分標準來自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該機構綜合考量健康、教育、經濟及不平等維度,為全球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評估一個人類發展指數(HDI),並分為極高、高、中、低四檔,只有第一檔國家屬於已開發國家,其他三檔為開發中國家。
按照此標準,中國在2022年人類發展指數為0.768,排名全球79,屬於高HDI組別,因此屬於開發中國家。不過極高HDI的國家為66個,中國的排名已比較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