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World Bank)則按照國民總收入(GNI)將各個經濟體分為高收入、中等偏高收入、中等偏低收入和低收入四個類別。同樣,高收入經濟體為已開發國家,其餘三類為開發中國家。
每年7月世界銀行會公布一個標準,目前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的標準是人均GNI超過13205美元。中國2月份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的人均國民總收入(GNI)為12608美元,但已達到上述標準的95%。
世貿組織(WTO)一般接受任何國家聲稱自己是「開發中國家」的說法。所以,經濟指標都已符合「已開發國家」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會選擇堅持自己是「開發中國家」,從而享有在世貿組織的優惠待遇。
這種制度下,很少有國家會主動放棄自己「開發中國家」的地位,其中一例就是韓國——2019年10月25日,韓國政府決定自動放棄在WTO中享受「開發中國家待遇」的地位。但當時,韓國的人類發展指數排名已高達22,高於法國、西班牙、義大利。世界銀行當時公布的韓國人均國民總收入也達到4.3萬美元,與日本持平,是中國的接近三倍。
爭論——中美各執一詞
上述學者稱,幾乎所有國際標準中,中國依然被算作「開發中國家」,但有兩個不容忽視的事實:
一、開發中國家涵蓋範圍極廣,相比於葉門、盧安達等國,中國顯然離已開發國家的水準更接近,甚至如果今年人民幣升值一點,中國就將跨入世行的已開發國家門檻。
二、這還是在人均的範疇討論,如果把這個乘以14億,中國的龐大體量和國際政治、經濟影響力,只有美國和整個歐盟可以匹敵,因此與「開發中國家」的印象區別很大。
體量vs人均,就是中國和美國在這個問題上的核心論點。
在中國,從媒體到外交官,在這個問題上的論點都聚焦在——中國的經濟發展雖快,但國內發展不平衡,人均還未達到已開發國家水準,而且是否為已開發國家不應只考慮經濟,而應綜合考慮社會、醫療等方面。
在美國,無論參議院還是眾議院,都聚焦在中國龐大的體量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和第二大經濟體,不再符合開發中國家的標準,應該被剝奪這些優惠待遇。
「從經濟和軍事規模到在世界各國的大規模投資,顯然中國已經不再是『開發中國家』,」來自馬里蘭州議員克里斯·范·荷倫(Chris Van Hollen)在一份書面聲明中說,「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利用這一地位在多邊協議中獲得不公平的優勢。」
猶他州的共和黨人米特·羅姆尼(Mitt Romney)也發聲明稱,「中國擁有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有望在經濟上超越美國......中國在全球舞台上繼續被視為開發中國家是很荒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