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政府自2002年起在約旦河西岸興建隔離牆,以阻止來自西岸巴勒斯坦人的攻擊事件,不過,這座高牆把西岸部分土地納入以色列的領土內,衝擊許多巴勒斯坦人的生活。以巴的衝突點當然不只這堵高牆,背後的百年恩怨,請聽巴勒斯坦人親口述說。
以色列國土面積只有台灣的6成,且其中3分之2是沙漠,人口只有台灣的4成,水資源更僅有台灣的1成,這樣一個先天不足的中東小國,卻在科學、軍事、創新創業、文學藝術等領域均有卓越表現。以色列的成功經驗,能為台灣帶來什麼啟發?《風傳媒》採訪小組遠赴以色列,逐一採訪諾貝爾獎得主、國會議員、億萬富豪、新創企業家、智庫負責人與學者,透過《小國大戰略》專題,為台灣上8堂「以小搏大」的策略課。
任教於伯利恆大學的科學家昆西耶(Mazin Qumsiyeh),出生於伯利恆,他們家族數千年來世居巴勒斯坦,他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他的另一半是來台灣的章學芳,為美國執業會計師。2008年昆西耶決定回到家鄉伯利恆定居,薪水從原來6位數減為3位數,有時甚至歸零;儘管經濟上損失很大,卻是這輩子最好的決定。
從耶路撒冷舊城區開車到耶穌誕生之地伯利恆(Bethlehem),距離不到10公里,途中要經過邊境檢查站,過了檢查站進入伯利恆,這兒屬於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管轄區,以色列猶太人不能進入這個地區,外籍觀光客則不受限制。不過,回程從伯利恆回到耶路撒冷,每輛車要經過嚴格地安檢,一堵就是一個小時,直到半夜仍是燈火通明。
《風傳媒》採訪小組6月初來到伯利恆附近的隔離牆,這座高聳的水泥牆,綿延長達700多公里,高達10公尺,上方還加裝鐵絲網,如今成為塗鴉藝術家的畫布,牆上畫滿許多嘲諷的塗鴉,包括英國塗鴉藝術家班克西(Banksy)的作品。
以色列政府自2002年起在約旦河西岸興建隔離牆,以阻止來自西岸巴勒斯坦人的攻擊事件,不過,這座高牆把西岸部分土地納入以色列的領土內,衝擊許多巴勒斯坦人的生活。
巴勒斯坦青年大學畢業顧小店 大嘆生活很困難
走進隔離牆附近一家小店,裡面販賣許多紀念品包括T恤、藝術磁鐵、迷你隔離牆、購物袋等,設計圖案主要取自隔離牆上藝術家的塗鴉,店長是一位巴勒斯坦青年馬塔(Suhaib Mtawh),24歲,自巴勒斯坦大學畢業,主修會計,他在這兒顧店,每個月收入大約300美元,感嘆「這裡生活很困難!」
馬塔從小在伯利恆附近的難民營長大,沒有出過國,由於隔離牆的阻礙,什麼地方都沒去過。他問,「你們從那裡來?」,聽到「台灣」,感到很好奇。他熱心地帶我們到他的家,就在不遠處的難民營裡。那是一棟三層樓的簡陋樓房,他們全家住在三樓,裡面只有客廳和臥室兩個房間,這裡住了8個人。他說,「這就是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