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緬甸羅興亞人遭到政府軍屠殺,逾百萬人逃離家園,湧入鄰國孟加拉。曾在羅興亞難民營出任務的無國界醫生台灣辦公室經理鄭巧鈺直言,距離事件發生已過6年,難民生活環境卻無預期中的變更好,認為儘管各國條件不同,但接收難民的國家若能提供良好的環境,有助於難民重返家園生活。
每年6月20日為聯合國訂定的世界難民日(World Refugee Day),而無國界醫生(MSF)台灣辦公室引用聯合國難民署(UNHCR)統計指出,全球約有1.1億人被迫流離失所。MSF基金會執行長鄔荻芳(Ludivine Houdet)29日表示:「這是台灣人口的4倍多,也是近代人類歷史上流離失所者人數的新高。」
鄔荻芳提到,不論2月在土耳其、敘利亞發生的大地震,或5月侵襲緬甸和孟加拉的熱帶氣旋「摩卡」(Mocha),「難民因災難新聞再度受到關注,但新聞過後,他們的苦難並未消失」。在29日的前線人員聯訪活動中,曾到南蘇丹的外科醫生夏肇聰強調,除了捐款,期許大眾能多關注、了解難民議題。
協助難民目標是讓他們回家
夏肇聰透露,自己派駐南蘇丹出任務期間都不太敢大量運動,因為他是當地MSF團隊唯一的外科醫生,深怕自己運動受傷而無法為病患開刀。他也分享感人小故事,1名由他執刀剖腹生產的孩子,其母親決定用他的英文名字Marco命名,以此紀念夏肇聰協助讓這孩子來到世上。
不同於夏肇聰是進行醫療援助,鄭巧鈺負責當地團隊的人力資源和財務管理。她坦言,由於各國文化和資源條件不同,無法有個統一模式去推動各國和非政府組織(NGO)合作協助難民,但強調援助難民的目的,就是讓他們保有生活能力,有朝一日回到自己的家鄉。
台灣尚未通過《難民法》,被問及若台灣要接收難民,有哪些部分可有預備配套措施?鄭巧鈺從MSF主要的醫療協助角度指出,台灣人有全民健保給付醫療費用,如果接收難民,這部分就要有配套方案。對於部分病患若只是需要藥物,MSF如何提供協助?她表示,MSF有區域合作對象,以獲得必需藥品。
MSF拓展與台灣公民社會交流
鄭巧鈺還派駐過位於非洲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及南蘇丹,她告訴《風傳媒》,不論任何性別,想要加入MSF前線團隊的人,必須具備彈性和抗壓性,因為在充滿挑戰的環境瞬息萬變,可能原先制定的計畫要立即調整,所以在這樣機動性高、條件可能不如預期的環境,也要有足夠的抗壓性。
另外,談到台灣正在關注的MeToo運動,在前線團隊負責人資的鄭巧鈺稱,團隊有保密完善的申訴機制,招募進來的志工在接受培訓時,也會有相關課程,而MSF資訊公開透明,會公布申訴案件數。她認為,案件數若增加,正面看待是人們的相關認知提高,更勇於申訴,不過這議題仍有努力空間。
2020年來台就任的鄔荻芳任期進入尾聲,她開心地向《風傳媒》表示,自己已決定要再多留3年,因為2019年在台成立的MSF基金會正逐漸成長,除了重要的募集資金作業,MSF台灣辦公室也想和在地公民社會、NGO交流,以建立連結,尋找擴大整個區域合作的可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