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官方與學者拿「油轉氣」的空污與排放的減量比較(少了9成多….),也有其「狡詐」之處,因為原本燒重油的電廠就是所有發電方式中,污染與排放最最嚴重的一種,這種比較讓外界以為新機組幾乎沒污染了。事實上,協和新建260萬瓩的天然氣發電機組,當然還是有相當的污染與排放。
而在四接爭議的攻防兩端之間,外界也可欣賞到作為側翼、外圍的環保團體,及學者的表現與嘴臉─有環保團體與環保人士表態支持四接,理由之一是「不作北部會缺電」。
台電一定「愛死」了這些無意識之間「變身台電人」的環保人士,竟然把缺電與否當作主要考量;政府與企業一定都希望這種「深明大義,以大局為重」的環保團體多一點,未來任何開發案,環保團體依此邏輯想到「不作經濟會受影響」就支持、管他生態環境破壞否,那就「天下太平」了。
而學者為了支持此案,為基隆民眾「畫出」四接為基隆港帶來「商機無窮」、「很有機會成為東北亞第一個氫能港」的遠景,顯然擁有一接的高雄永安、二接所在的台中港都比較不成材,接收站蓋了數十年,還未出現「商機無窮」。學者談公共政策能唬爛、畫大餅到這種地步,就真不知要從何說起?
最後,倒是要譴責(或顯讚美?)這些油電公司,對天然氣接收站「獨到的選址眼光」。上回的三接選在被視為珍奇的藻礁生長地帶上,這次的四接則是選在向來又以海岸線與風暴優美著稱,是攝影者拍攝日出最愛的外木山地區。當然,三接、四接對這些地區從生態到景觀的破壞必然會發生,差別在大小而已。
在蔡政府錯誤的能源政策下,台灣要把天然氣發電比例拉高到5成,因此到處都要蓋接受站,現在規劃的就已到了「七接」了。希望油電公司的選址眼光能稍微調整一下,就放過那些生態敏感與景色優美的地區吧。而台灣社會如果想不要蓋那麼多接收站,不要火電燒滿燒好,只能期待政黨輪替,沒有包袱的新執政者才或許能修改蔡政府錯誤、誤國誤民的能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