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網紅陳沂使用Facebook直播,暢談個人聆聽周遭義務役友人服役經驗後,對志願役軍人的看法。陳女直言大多數志願役軍人「都是廢物」,並批評大多數志願從軍的都是「社會找不到工作、沒專長、或是文盲」。此番言論一出,褒貶兩極,不少曾經服役過的人深感認同,大大讚賞,同時卻也讓國防部深表憤慨,在發言人粉絲專頁上發文,表示不排除依法提出告訴。
當然法律系畢業的陳女也不是省油的燈,除引述律師發言,以戲謔口吻強調自身言論並未指涉特定志願役人員,無法以妨害名譽下的誹謗或公然侮辱定罪,加上其論述並未提及「國防部」三字,國防部恐無法使用侮辱公署罪提告。
然而,筆者認為,國防部再度被陳女及其支持者嘲笑為「法盲」的同時,其實是在做正確的事情。
2017年11月 (同一時間,陳女在登上知名男性雜誌封面人物時,曾因為過去極端言論遭部分讀者反彈,發起退讚與拒買活動),發生的幻象戰機失蹤案,時任部長面對立委質詢「媒體問說飛行員會不會投共?」一問時,大爆粗口,認為軍人保護家園,可殺不可辱。這樣的反應,與今天國防部發言人的思維是一致的,即凝聚軍隊的向心力才是重要。
在現役約180,000的軍人當中,扣除末代義務役約10,000餘名,「大部分」志願役則至少涵蓋了一半以上,即至少約85,000名志願役軍人在這所謂「大部分」的集合內。即便陳女並未指涉特定個人或團體,也強調「勿對號入座」、「少部分是好的」,但國防部身為無論大部分還是少部分志願役的大東家,倘若悶不吭聲,不也讓自己底下競競業業做事的「少部分」志願役備感無力與無奈嗎?發言人盡了他的責任,為國軍以及軍隊發聲,其發文也僅是 hashtag 了蒐證提告,提到「依法提出告訴」。在筆者看來,這也只是「條件式」的敘述方式罷了,如無法可依,則來告訴之有?
軍人在社會結構上本來就是特殊的存在,軍民關係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在歐美亦是政治學下普遍的研究領域之一,雖隸屬公門卻又異於文職部會。當然,歐美國家也不泛有軍人遭民人侮辱的情況發生。在2013年,英國工黨甚至倡議在當時的國防改革法案中,增列法條將針對現役軍人的犯罪行為列入懲罰,這些犯罪行為包括了歧視與侮辱。
在政界,2017年11月底,時任英國脫歐談判人員的法國政治家巴尼爾 (Michel Bernard Barnier) 便針對脫歐議題,表示一旦英國脫歐,那麼「這個國家將自力更生,不與歐盟他國並肩」。此番言論受到獨立黨榮民發言人兼歐洲議會議員乎坎 (Mike Hookem) 指控,認為用詞不當,意圖使人懷疑英國軍力在對伊斯蘭國聯合作戰中的付出,是個極為無禮的誹謗 (outrageous sl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