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個士兵的爆料,外界才看到台灣的「軍愛民」己到了不忍卒睹的地步─舉目所見盡士兵,洋蔥田中無農工!這個案例可與去年的「鍋貼替代役」前輝映。國防部或許是該檢討想想,如此濫用軍力合宜與否了。
日前有國軍官兵上臉書社群抱怨「靠北長官」,指說:「他們(蔥農)沒有請工人,都是我們勇猛頑強的弟兄在拔」、「你說有工人也有我們,這還像話,都只有我們的人,還有農戶跟他老婆而已」,「我真的很不爽!」軍方則說經聯繫查證,農家是有雇用人工協助採收,網路上所披露並非事實。
不管事實如何,可以確定的是軍方確實派出200名陸戰隊士兵,協助恆春地區蔥農採收洋蔥;而且這也已經是行之多年─至少20年以上的「例行任務」。原因是為了「敦親睦鄰」,因為軍方在當地的演習時常被民眾抱怨,而農民在採收洋蔥季節時常有找不到採收工人的問題,軍方因此派出士兵協助採收,而且時間長達40天,外界估計這項「敦親睦鄰」政策,可幫當地農民省下上千萬元請工人採收的成本。
其實,類似的作法一直存在;軍隊被認為是人員充裕、團體意識強、動員能力佳、執行效率高的群體,簡單講就是「非常好用」;有重大天災發生時,軍隊固然是第一個被動員進入災區救援的團體(921大地震、莫拉克風災都是如此),即使已非緊急救難性質的「災後復元」─如每次颱風豪雨後的清掃淤積、垃圾,也都看得到軍人的身影;早年農忙時,軍方也都要派出士兵協助農民收割稻米。
支持多利用軍隊者,除了認為這種作法可讓民眾更支持軍隊外,也認為反正軍隊關在營區中也是沒事,是「人力的浪費」;長期以來,更以「軍愛民,民敬軍」作為包裝與宣傳。
不過,以現代管理的眼光看,這種「權宜之計」既不專業、又影響正常軍隊戰備任務與運作,更隱約之間扭曲經濟與資源配置。除了重大災難發生時,動員軍隊投入,「救難視同作戰」是有其正當性與必要性外,把軍隊投入協助民間正常的經濟活動中,實在難謂合理。有免費的士兵協助採收,農民當然樂得減少請農工採收,甚至完全不請,降低了其成本;但換個角度看,則是協助採收農工的工作機會減少、工資難提高甚至降低,消費者購買洋蔥付出的價格,也未真實反應應有的成本,這些都是對經濟活動明顯的曲扭曲。
行之己十多年的替代役,是另外一個已遭濫用的制度;初始之意是仿效先進國家的社會役,把正常需要之外的兵力,用在其它公益需要之處;但最後結果卻變成「產業補充人力」,甚至是產業的廉價勞力,公益性質越來越低。去年出現「鍋貼役」、「小七役」後,引發社會熱議與批評,批評者認為替代役已成為變相替企業召募廉價勞工的制度─很明顯,如果鍋貼店能輕易引進替代役士兵,就不必花大錢召募員工、負擔其各種成本。
國防部今年已取消產業替代役,因此不會再有鍋貼役、小七役這種奇特的服役士兵出現;而對採收洋蔥「洋蔥兵」軍方是否也該一併檢討,特別是當台灣從徵兵制轉為募兵制,兵源明顯不足,更該慎用兵力,別再拿軍人當打雜的廉價(甚至免費)的勞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