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友宜的選情低迷,從所有民調趨勢看,侯友宜不可能選上總統,甚至都未必能在投票日當天勝過柯文哲。民調永遠只能作為參考,隨著選舉進程的漸次推進,形勢隨時可能發生變化。但是,發生的變化可能是朝對侯友宜更加不利的方向發展。現在越來越多人關心的話題是:政黨輪替是不是已經失去機會?侯友宜在選前最後一個月,會被棄保的多乾淨?高虹安模式還有沒有可能實現?
為國民黨未來發展思考,對國民黨來說,真正重要的不是換侯,也不是換朱,更不是侯下郭上或侯下韓上,而是當侯友宜敗選後,國民黨究竟該何去何從?
總統大選的層級,國民黨永遠是一打就亂,再打就散。被打到散掉後,無論是出於個人焦慮或利益,隨即內部鬥成一團,直到更失人心,跌落到更深谷底。跌到谷底或許不要緊,只要等縣市長大選,社會討厭民進黨,就能再次喘息。
侯友宜之所以失敗的因素非常多,侯友宜最大的問題之一,在於侯友宜迷信台灣所謂的主流民意。既然被稱為主流民意,就代表是過半民意,而過半民意的選票,代表政治人物能在選舉中獲勝,進而因選上的職位去獲得權力和利益。
問題在於,造成侯友宜和部份國民黨政治人物隨波逐流的主流民意,是由民進黨從在野到執政、從逆風到順風一路創造出來的社會氛圍。但是,既然是政治,作為政治人物必須有立場,立場才能創造價值。國民黨有國民黨的立場,侯友宜正因放棄掉立場,才失去創造價值的空間,失去路線導致政策更模糊。
民進黨打造出來的主流民意,去除枝葉,主幹是反中、恐中和仇中,但國民黨人不應該忘記,台灣社會也曾經親中、友中與和中。政治人物應該具備理念和勇氣,才有機會領導社會人心,在逆風時能屹立不搖,在順風時能戒慎恐懼。正因如今華府與北京的元素越來越強,國民黨往後才會更需要理念和勇氣。
侯友宜為了成就自己選擇輕鬆的道路,一昧迎合民進黨塑走的主流民意。因為侯友宜選擇迎合民進黨的主流民意,才會在韓國瑜選總統時,站在國民黨的對立面,用侯侯做市長諷刺韓國瑜。因為侯友宜想討好民進黨的支持者,才會在四大公投時,站在國民黨和藍營的對立面,寫出背刺國民黨的歲月靜好。侯友宜從選上新北市長的那一刻起,選擇疏離國民黨,只踩著國民黨往上爬。
迷惑於民進黨長年努力造浪而成形的主流民意,也不單是侯友宜的問題,只是侯友宜是一個過於明顯且主動做到極端的案例。在縣市長選舉的層次,尤其搭上討厭民進黨的浪潮,不至於變成問題,但在總統大選的層次,問題很嚴重。
很快總統大選落幕後,朱立倫需下台負責,屆時,需要有一個人站出來領導,在潰散的黨內士氣和社會人心裡重新出發,重建藍營的核心價值、理念、路線、政策,重新凝聚散落四處的基本盤及核心支持者,進而再拓展中間選民。
台灣未必還會有下一屆的總統大選。如果還有總統大選,國民黨需要依照正確的定位重新發展,才有可能贏得選舉。即使因為戰爭風險倍增,來不及舉辦總統大選,國民黨依然需要正確的定位,在艱難的環境裡有智慧地向社會溝通。危機永遠有轉機,國民黨絕對有存在價值,但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清醒的智慧。
*作者為現任財團法人民意調查文教基金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