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八年的最後幾個小時,在蔣氏戒備森嚴的隱蔽官邸裡的所有人,心思都放在寓所主人的進退出處上面。現年六十一歲的蔣介石,依然是海內外最具知名度的中國政治人物,也是中國二十二年來苦難國運的象徵。蔣氏身形瘦削、短小而清癯,時常可以看到他穿著一襲軍用斗篷,揮舞著手杖,給予人們冷酷、內斂而相當難以親近的領袖形象。但同時他也精力充沛、固執而自負。蔣致力於完成拯救國家的使命,避免中國受到共產主義掌控,他堅稱共黨陰謀受到蘇聯的誘發、領導與資助。蔣深信共產黨徒殘暴而無人性,若不將其打敗,他們便會壓迫中國人民,摧殘傳統文化。
然而軍事上連番慘敗、貪汙腐敗、通貨膨脹和中國各大城市中出現的經濟混亂,已經造成民眾對他所領導的政府信心崩盤。蔣氏堅持對所有重大決策都有最終拍板決定之權,事關軍事時尤其如此,這表示當政策施行錯誤時,他本人將遭受責難。他在戰略規劃與戰術部署上都證明是笨拙無效的。在這個歷經了八年對日苦鬥、現在又與共產黨內戰二年餘的國家,厭戰情緒十分嚴重。多年來,青年學生不斷走上街頭示威,抗議他們認為蔣的國家體制裡腐敗透頂之處;堅持打內戰這一項在諸多遭抗議抱怨的政策當中名列前茅。許多這類抗議活動規模都不大。若干抗議與警方對峙,以暴力衝突收場。但是由於傳統觀點中青年學子被看成是國家的道德良知,更兼是未來的棟梁,因此上述這一切都等於是對政府的譴責。對於和平的渴盼十分強烈,而且正在滋長。
要求蔣氏辭職下野作為與中共開啟和談的先決條件的呼籲聲浪同樣也越來越強烈。這些聲浪來自一般民眾。儘管政府的審查嚴厲,但這些言論還是令人訝異的出現在自由派媒體之上。而最近美國的外交官竟然也表達出這樣的看法(儘管說得小心翼翼),美國是列強中唯一支持蔣介石的國家,但這樣的支持如今也變得越來越不穩定。
多年以來,華盛頓力挺蔣介石的政府,提供武器、軍事訓練、經濟援助和慷慨的外交支持。有許多美國人一直認為,美國有能力指導並協助中國邁向改革與現代化之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蔣的政府在與日本、德國的全球爭鬥當中一直是美國的重要盟友(雖然時常讓美方感到挫折),這一事實強化了上述的觀點。戰後,華盛頓幫助中國在參與國際事務上取得一席之地——中國已躋身世界「五強」之一,在國際組織當中躍居高位:國民黨中國是聯合國以及其他重要國際組織的創始會員國。
美國在擊敗日本之後也曾試圖調停國共之間的衝突。美方希望能制止國共再次爆發內戰,並且為一個強大、統一而民主的中國奠定基礎,這是美國在過去五十年來的廣泛目標。但是喬治.馬歇爾(George Marshall)將軍於一九四六至四七年來華調處的任務,卻因為政府與中共黨人之間強烈的敵意與大規模敵對衝突而宣告失敗。更糟的是,從美國的角度來看,中共由於其高超的作戰本領、紀律嚴明的領導、緊密的組織、明確的目標、以及蘇聯的支持,很快就於內戰中取得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