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共黨前進的勢頭現在看起來已無法阻擋。解放軍不但已經攻入大西北,現在前鋒更已抵達廣州北面一百五十英里處;許多焦慮不安的國民黨官員與一般民眾紛紛搭乘飛機、船舶、火車、汽車、公車或步行,逃往南邊香港和其他地方。仍在國民黨控制下的地區,將領和其部隊、省主席及政客、民間社會頭臉人物和眾多平民百姓以各式各樣的辦法作好準備,等待著政權的崩潰以及共軍的來臨。
然而國民黨政府的作戰,是否能完全擺脫內部政治與軍事派系影響,目前還在未定之天。蔣的政府雖然已是奄奄一息,但畢竟還沒有覆滅。它存在的時間越長,就越能對毛澤東建立的新國家合法性構成挑戰。
正是出於這樣的原因,在原有的秩序於一九四九年的最後幾週內土崩瓦解之際,讓政權存活下來是蔣介石的首要之務。蔣氏的目標是成為國民黨各股殘存勢力當中的「唯一存活者」,並且也是任何國外援助的唯一接受者。因為儘管外界往往持相反看法,但蔣堅信自己肩負著救國救民的重責大任。即將離任的中國海關外籍總稅務司李度,在十月下旬於臺北蔣氏行邸晋見辭行時,驚訝地發現蔣看來「氣定神閒,平靜如恆,完全沒有任何緊張不安的跡象。」李度在日記裡寫道:「顯然,他具有強大的力量,或許這是精神上的—或是完全缺乏感知能力。……即便他必須要對當前中國正在經歷的悲劇負責,我還是忍不住對他表示崇敬。」
究竟哪裡才是國民黨最後抵抗的根據地?至今還未明朗。除了眾所周知的臺灣(蔣在一九四九年這一年裡,盡可能地將大量資源轉移到這裡來),另外還有幾個選擇。不過根據旅美臺灣學者林孝庭的研究,與其說蔣介石將臺灣當成無可避免的最後根據地,還不如說他其實將臺灣視為有備無患的「保險」退路。他的個人權威並不如看上去那樣鞏固。而在許多臺灣人及若干外國政府官員的心目中(雖然大部分中國人並不這麼看),仍然對臺灣的確切法律地位存有疑慮,這樣的疑慮一直到與日本簽訂和約時才暫告消除。基於上述原因以及另外更多考量,除非情勢已別無選擇,否則蔣介石不願將他的政府完全從大陸撤出。
*作者何傑明(Graham Hutchings)是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研究員和英國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的名譽教授。他在一九八七至一九九八年間擔任牛津分析國際顧問公司(Oxford Analytica)的負責人和《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的中國特派記者、特約撰稿人,是中國歷史專家,也是《現代中國:崛起的夥伴大國》(Modern China: A Companion to a Rising Power)的作者。本文選自作者著作《一九四九:中國革命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