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獸」是風險新創界的專用術語,用來形容估值超過十億美金的新創公司。
這樣的新創公司本來很稀有,所以用獨角獸形容。但過去這兩年因為各種市場和非市場性原因,幾乎每個月都會有新創公司獲得金額和估值同樣驚人的後期注資,從而成為獨角獸。至本文截稿為止,財富雜誌用來追蹤獨角獸的網站總共列出了約九十隻獨角獸,領頭跑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小米、Uber以及Airbnb等。
因為獨角獸在科技新聞上出現之頻繁,力爭上游中的創業家有時候會失去對現實的掌握,而一廂情願地以為「如果XXX新創公司做YYY的產品能夠得到這樣估值,那我的新創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最少應該也要得到一定程度的估值」。
雖然說比價效應是新創募資的基本工具之一,但從上面這樣的看法出發去募資,對創業家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新創基本上是一個長期的演化,任何以時間斷面上的某組數字去下結論,都是對於這個生態體系的一種誤解。
本文我將試著用Capitalization Table(資本結構表,簡稱Cap Table)這個創業者都應該要熟悉的工具,將一家新創成為獨角獸的路徑具象化,希望能提供給創業者時間軸上的連續概念,也讓大家更能瞭解「scaling」的重要性。
多輪投資以及Cap Table
破壞式的新創公司在成長的過程中面臨重重不確定性和風險,風險資本家通常採取分輪投資的方式以將雙方的利益重合在一起。如果新創公司能在每一輪之間克服不同風險和達成不同程度的指數成長,對風險資金來說就代表風險因子減少,長期成長預期提高,在注資時就願意給予更高估值。
風險新創的Cap Table基本上就是一張很大的試算表, 記載著歷史上每一輪投資中所有股東的持股變化。它讓既有的股東(創業者、員工以及投資人)可以追蹤自己的持股被稀釋的過程,也讓新的投資人可以評估預計投入的資金和取得的股份比例。
上圖是一個示範用的例子,擷取自一張大Cap Table中的B輪投資的資料。(文末我會附上連結讓大家可以下載原始範例試算表檔案)
首先藍色的部分是這一輪注資唯一的輸入變數,主要包含VC2欲投資的資金總額($40,000,000)以及希望佔股的比例(完全稀釋後25.0%),另外這一輪投資者也要求公司要新增6%的選擇權以用來激勵後面招募進來的新員工,這6%也是稀釋後的比例,也就是說這一輪之前的股東(包含兩位創辦人、一組天使以及VC1)也會被這組選擇權稀釋到。
因為25.0%的佔股比例是完全稀釋後的比例,搭配上現金金額就可以倒算出公司股權總估值:$40,000,000 / 25.0% = $160,000,000,這個數字就是一般新聞中新創估值在講的數字,業界稱為post-money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