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這句聽起來很從容、很頹廢、很波希米亞的名言,出自奧匈帝國的維也納作家Peter Altenberg (“P.A.”)。P.A.本名Richard Engländer,曾被提名諾貝爾獎,交遊廣闊,與大作曲家馬勒、第二維也納樂派旗手Alban Berg、諷刺作家Karl Kraus、維也納分離派大畫家Gustav Klimt與反維也納分離派建築師Adolf Loos等人過從甚密。當年P.A.最喜歡去的Café Central,也是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歐陸知識份子與異議人士聚會閒聊的所在,名人常客包括佛洛依德、列寧、托洛斯基、還有希特勒。據說,P.A.除了在一間與青樓無異的小旅館睡覺時不在咖啡館,每天一睜開眼就泡在Café Central,最後還死在裡面。因此現在一進Cafe Central,P.A.的人像就在門口守護著,永不離開。
第一次讀到P.A.那段雋永名句,是在攝影作家張耀於1995年出版的文集《打開咖啡館的門》的扉頁。我那時還沒腐化成搞金融的偽文青,仍對在充滿人文氣息的咖啡館中搖筆桿、聽老唱片、與美女用Café mélange調情的場景有著無可救藥的憧憬。張耀說,在維也納的傳統咖啡館點咖啡,侍者會拿出一本像調色盤一樣的小冊子,顧客依其口味濃淡,挑一種顏色,端上來的咖啡就是那種顏色。要是生活真能小確幸到這種程度,拿十座奧匈帝國的江山來換也值。
等到真成為搞價值投資與槓桿收購的偽文青後,我才充份認識到咖啡館加旅館這個概念在金融世界中的影響力,以及用資本主義邏輯經營小確幸的獲利空間有多麼巨大。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倫敦上市公司Whitbread (WTB)。
WTB創立於1742年,曾經是十八世紀英國最大、也是第一家使用瓦特設計的蒸汽機釀酒的啤酒廠。WTB在1948年於倫敦交易所掛牌上市後逐漸重組轉型,目前是一間經營廉價旅館 (budget hotel) 、餐廳與連鎖咖啡店的跨國企業,旗下主要旅館品牌有Premier Inn,咖啡品牌是Costa Coffee。根據2014年的財報,WTB能夠成為人見人愛的股市甜心,亮眼的營運績效是主因。從2007年到2014年,WTB營收成長214%到26億英鎊,稅前利潤成長170%到4億9千萬英鎊,負債下降,股利上升,股價自2009年金融海嘯谷底上漲近六倍,總市值將近100億英鎊,華爾街券商仍然持續護盤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