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的主食如稻米及蔬果、魚肉,個別項目的「糧食自給率」都相當高,整體數值被拉低主要是出在進口飼料。台灣近年雖有嘗試推廣種植黃豆、小麥、硬質玉米,謂之「大糧倉計畫」,但產量相當有限。
以牛豬等紅肉為例,飼料佔了六、七成的養殖成本,自海外大量進口飼料,受限於產地價格及國際運費波動,使得本地牧農難以負擔高額成本。政府已經暫時取消黃豆、小麥、玉米的營業稅。但不只是原物料漲價,人工及電費都上漲,又缺工,而政府又動輒插手干預毛豬的拍賣價,使得豬農的困境難解。
試揣摩:如果我們不在台灣本地養豬養牛,而是轉從海外直接進口紅肉呢?
由於黃豆玉米及肉品的成分密度不同,裝載一公噸飼料的貨船空間,可以裝載更多冷凍肉品,而海外肉品養殖大國的價格多是比台灣本地更便宜的。不說美國了,以我們在南美洲僅存的友邦巴拉圭為例,它就是農產大國,而且它的牛隻飼養過程是沒有添加萊克多巴胺的!我個人經常購買巴拉圭牛肉,也常向親友推薦。
豬,2023年5月調查:全台尚有5,893個養豬場,已經比2014年調查減少三成,主要也是受限於飼料人工等成本上漲。這麼多的養豬場裡,飼養一千頭豬以上的僅佔約兩成,199頭豬以下的場卻佔了四成以上。可想而知,小場業主無能力負擔環保改善措施。地方新聞常見民眾抗議禽畜養殖場汙染環境。何況,台灣位於亞熱帶,養殖動物容易染疫;夏季炎熱,牛隻泌乳也會減少。從比較利益看,我們並不適合發展畜牧養殖業。
一頭豬,品種是盤克夏、精子是海外冷凍空運來的,飼料也來自海外,不過在本地吃喝拉撒半年多,汙染盡在本島,這有什麼本土價值可言?農委會還說要補貼豬肉出口,要倒貼海外消費者購食台灣豬肉?難道不是賠錢生意?可記得2021年大陸以有病蟲為名而禁止輸入台灣鳳梨,農委會也曾花大錢補貼台灣鳳梨空運澳洲。當地的水果通路商好奇這是哪招?因為澳洲就是鳳梨的主要產地。也有補貼出口日本,後因採收後的冷鏈處理不當,導致在市場的台灣鳳梨被發現有黑心,銷日數量銳減。其實,日本人是愛吃鳳梨的,只是九成以上進口都來自菲律賓。台灣方面雖自稱是高價位鳳梨,但那僅佔零頭的數量也未能守住品質。
這是台灣農產品拓展外銷的瓶頸:出口目的地多以單一市場為主要對象,2022年大陸海關聲稱多次從台灣輸往大陸的石斑魚中檢出禁用藥物,還檢出抗生素超標,因而禁止台灣石斑魚輸陸。新聞鬧大了,我們方知台灣石斑魚出口受惠於兩岸的ECFA早收清單,九成是輸往大陸,而其品種主要是台灣本地人少吃的龍虎斑。農委會使出唯一的一招--撒幣,拿10億救石斑,其中一部份是讓小學的營養午餐「班班有石斑」,沒想到去鱗、去鰓、去內臟的「三清」作業繁複,供應鏈未能配合,最後草草結案。「支持國產石斑魚」也有後遺症:台灣飼養鰻魚也是九成外銷日本,可自去年起銷日訂單即減少,今年(2023)尚有上千公噸滯銷,鰻魚養殖業者忿忿不平,說怎麼不也拿十億救鰻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