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現行之教戰總則初版發布時間為1959年共計12條於1974年以配合時代變遷為由公開徵詢改編意見後於1975年擴充至15條版本,後於1983年再以提升精神戰力與建立現代化國軍為主軸增修為現行18條版本。教戰總則第一版於1959年由蔣介石核定內容來源依據為其1933年親撰手書之〈步兵操典草案綱領〉15條,加總來台之政軍現況經歷最終精煉為12條後發布,至此以後國軍各式準則教範等書籍前幾頁幾乎皆印有此《國軍教戰總則》以作為通用三軍之戰訓指導原則,為國軍各級官兵修習各學科前最緊要之必讀基本原則。
蔣介石於1933年頒布〈步兵操典草案綱領〉後所撰之專著《剿匪成敗與國家存亡》第二章內提到:「⋯⋯從前我國的步兵操典完全是抄日本的,最近我們才參照各國適用於我國實情的操典斟酌損益,草定一本新的操典出來,其中所規定的各種方法和制式,固仍多取法外國,但是其中綱領十五條,乃是我自己獨創的⋯⋯」究竟這所謂適應國情狀況下所「獨創」的〈步兵操典草案綱領〉是否為原創,又在數代多人依照其精神所修訂後演變成目前三軍通用的《國軍教戰總則》內文是否還保有當初抄襲日本操典之痕跡著實耐人尋味。
筆者於前篇《觀點投書:大日本帝國陸軍最後的驕傲——「國軍」軍語與軍紀篇》所引日人上田賴三所著《步兵之戰鬪教練》序文,所提之「攻擊精神」及對「軍紀」及教練之目的等句描述中即發現其與現行《國軍教戰總則》有多處相似之句型,深入對照後發現現行教戰總則第3、4、5、6、7、8、9、11、12、14、15、16、18共計13條似乎還有與日軍各版《步兵操典》或同期軍事相關著作內容有諸多語句相似之處。
近代日本陸軍使用之教範緣起於藩兵制時期譯自各國的軍事典籍,於1871年廢藩置縣成立兵部省並於1872年起全面徵兵,同年廢兵部省改立陸軍省與海軍省,陸軍省接手繼續建立完整之新式陸軍,除1871年曾短暫延續部分藩兵所用之英國步兵相關訓練準則外,於第一次徵兵完成後受法軍軍事顧問團影響決定採用法國陸軍操典訓練陸軍並依此為主軸撰寫初版《步兵操典》,1876年歷經數次徵兵後逐漸調整陸軍訓練用準則並於1878年發布《新式步兵操典》此版操典除受限於當時未出現之技術與科技外,其架構與內容已顯具現代作戰模式之雛型,但總體結構仍以法軍操典形式為主。
1880年代初日本開始大量出現翻譯自普魯士的軍事著作與相關研究其他領域亦受普之影響且逐漸形成潮流,陸軍省幾經評估後最終於1909年11月8日發布施行具普魯士特色強調軍紀和任務式指揮的《步兵操典》(軍令陸第七號版本)。此1909年版《步兵操典》首次以條列方式加入作戰總體原則性提要,並於開頭以綱領形式呈現,綱領首版為7條其內容以天皇敕諭及讀法之重點整理和《野外要務令》等相關教範之綱領彙整做為依據,1923年增修為10條,1928年再統整各兵種相關操典綱領內容後增修為通用之12條 (第11條按各兵種不同調整) 最後版本於1940年發布,僅微調語句後維持12條使用直至日軍戰敗投降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