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是一個實實在在、握有兩桿槍的「二桿子」政黨。一桿是在戰場上將國軍趕到台灣的真正槍枝;另一桿,是用筆墨做成的在輿論場上較量的宣傳之槍,即所謂的「筆桿子」。
共產黨普遍認為,在對日抗戰勝利時,國民政府、國民黨,乃至於蔣介石的威望都達到了歷史的頂點,然而短短4年的時間裏,卻失盡人心,丟掉了政權。不少學者都曾探討國民黨失敗的原因,認為其除了政治腐敗、經濟崩潰以及軍事上的失敗,更在輿論宣傳,即筆桿子上敗給了中共。
事實上,國共兩黨都極為重視輿論的作用,中共黨報《人民日報》前社長高狄曾一針見血指出「輿論先行,攻心為上」,是中共在抗戰之後的宣傳主軸,毛澤東則經常親自執筆為當時中共的機關報《新華日報》等撰寫社論,甚至用他充滿了戰天鬥地的帝王般浪漫主義之筆,寫下了大量深受知識分子中歡迎的詩歌,如《沁園春.雪》等。
爭奪思想陣地
蔣介石也深知輿論的重要性,他在戰後設立了行政院新聞局,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黨營新聞宣傳體系,又有相當專業的宣傳人員。不僅如此,蔣介石親自制定了新聞統編制政策,對《中央日報》的社論、新聞,甚至一個標題、補白都要詳加思考。以正面宣傳為主,配合政府政策或時局需要,以顯示政府決策英明。
但國民黨內派系林立,彼此爭權奪利,就連《中央日報》南京總社對其他各省分社也並無管轄權。內部混亂讓國民黨新聞宣傳力量大減,屬下稍有失誤便予以訓斥或處分。因此,新聞沒有時效性,「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成為國民黨報人辦報準則。
上海大學博士、學者孫士慶在學位論文《戰後輿論與國民黨在大陸失敗的研究》中指出,長此以往,國民黨的新聞報導遲緩、失實,編排死板、保守,不能根據形勢的變化靈活宣傳,而且統編制讓國民黨報紙千篇一律,甚至在行文上保留文言,造成僅有知識分子能夠順利閱讀,讓廣大讀者心生厭惡,缺乏吸引力。
中共同樣加強了黨對宣傳機構的領導,不過相對於蔣介石連細節都過問,中共的宣傳只根據目前任務制定大的方向,也不干涉地方宣傳,同時諸多中共高層,如張聞天、鄧小平、陸定一等人直接領導宣傳工作,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領導人均為報刊撰稿,不僅提升了報刊的威信,還可以根據形勢隨時調整宣傳方向,萬一出現問題,事後進行批評,加強領導,不像國民政府僅蔣介石一人完全掌控報導。
經過延安整風,中共與國民黨的文藝宣傳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曾經和國民黨一樣熱衷於排練外國話劇的文藝工作者走到了田間地頭,與延安農民一起跳秧歌、唱革命戲曲、歌頌國共內戰期間共軍烈士如董存瑞等,發動民眾支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