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無法假設,所以無須辯論;但歷史卻有結論,因此無從狡辯。
叁. (接續反對篇)
蔣介石決定開打淞滬會戰的理由:
蔣最主要受了德國軍事顧問馮.法肯豪森將軍的影響,以及蔣百里陳誠等將領的建議,遂進行這場必敗之戰,其理由如下:
一、德國軍事顧問馮將軍力陳蔣介石,上海決不能輕易的放棄,那樣會使沿海省份迅速淪陷,最重要的工廠和進口通道將相繼淪陷。最壞的狀況可能是導致兩廣的將領置身事外,西方國家也會尋找途徑適應新出現的日本控制下的中國,國軍會被邊緣化,只要日本可以保障治安和基本生活,則人民對異族統治初始雖會仇視,但隨著時間久遠亦漸安之,屆時一切就真的無可挽回了。
二、由於日軍佔據了長城一線,一旦日軍攻擊隴海鐵路和黃河就是前線,山東是容易被奪取的。從古到今,幾乎所有的軍隊欲占領中國,都是依靠速度從北方快速通過華北大平原南下,無論是蒙古南侵、明朝燕王還是滿清入關,幾乎都是主力過河北下徐州、直插江南,從上向下直衝下來,幾乎沒有任何天險可以攔阻,攻擊軍佔有地利優勢。
三、日軍「中國通」很多,從戰後日軍披露的資料可以看出,日本大本營和日軍參謀本部在蘆溝橋事變發生之後,便決定向華北增兵打擊國軍,而對於華中地區和華南地區,原則上不給予增兵,但可以讓海軍和陸戰隊出動兵力,到長江下游和上海一帶保護當地的日本僑民,而且這個行動只限於海軍範圍。
四、蔣介石力主國軍不應該在平津以南的平原上尋機決戰,在這種地形上日本軍隊利於運輸,發揮機動性和炮火的優勢。如果日軍只佔領華北就不打了,那將是最糟糕的情況。中國不怕大打,就怕日軍蠶食鯨吞,所以一定要開闢第二條戰線,強迫日軍打一場全面的、漫長的消耗戰(以空間換取時間)。
五、在長城抗戰時,國軍十幾個師與8千日軍交戰,國軍還是山地防禦,結果傷亡36000人,日軍僅損失3000人。以十幾倍人數優勢,還是山地防禦,按正常估算進攻有堅固工事對手,需要5倍兵力,日軍應該出動幾十萬人,結果日軍才出動8000人,最後的中日傷亡比竟然是至少10:1。如果真這樣打下去,日軍出動10-20個完整師團從華北平原輾壓下來,中國軍隊就算是全軍200萬人一起上去迎戰,也是毫無勝算的苦戰。
六、就裝甲火炮而言,國軍的一個師只有一個炮兵營,12門75毫米的「克魯伯」山炮,剩下就是些迫擊炮了。如在「華北平原」和日軍主力決戰就是自找苦吃,比如涿州保定會戰,國軍30多個師,被日軍3個野戰師團一路追打(第6.14.20師團)及其配屬之野戰重砲聯隊、野戰砲兵聯隊、獨立機槍大隊、戰車大隊、野戰高射砲隊,獨立裝甲車中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