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前瞻軌道完工率僅5.3%, 蔡英文所推出的另一個「20萬社宅」計畫, 7年僅完工2.4萬多戶。雖然營建署聲稱達成率已達60% (含興建中、待開工與規劃中), 但明明完成率只有1/6 (12萬戶由「政府直接興建」的社宅, 目前僅2萬戶入住) 硬要廣義的說成已完成60%?! 若依照目前的施工規模與效率,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接力加碼推出的「百萬社宅」方案, 25萬由「政府直接興建」的社宅, 樂觀估計將有5萬戶落成供應弱勢與青年需求… 若拿來與舉世聞名, 正港社會住宅的新加坡「組屋」相比, 此方案明顯就是一張選舉支票。
人口5百多萬, 佔地只有近三個台北市大的新加坡, 有80%的人口住在「組屋」裏。 有別於一般刻板印象, 社會住宅可能「便宜沒好貨」, 有造訪過新加坡經驗的朋友, 多是稱讚組屋不但外觀漂亮整齊 (許多組屋還曾獲得國際建築設計大獎) , 生活機能也相當完善 (組屋底下就是地鐵和大型購物商場), 相較於其他昂貴的「商品房」位置偏遠, 新加坡的組屋多在市中心精華地段, 排富地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以一個三十多坪的組屋來說, 兩房一廳, 售價一般不超過新幣20萬(不到台幣5百萬); 首付約20%, 大約新幣4萬多 , 若是「夫妻一起」申請還享有4到5萬折扣, 住的離父母近點, 享有2萬折扣, 七扣八扣只剩新幣13-4萬 (約台幣三百多萬), 之後「月供」可以用「公積金」支付, 還可以出租和買賣,兼具儲蓄與賺錢功能。實在連組屋都買不起的, 政府還可以出租組屋給你。
除了具有上述中華文化特色的社會住宅建設, 新加坡組屋之所以成功, 很大程度歸功於李光耀當初的高瞻遠矚, 讓新加坡的社宅成為真正成功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1950年新加坡剛立國時有許多社會騷亂, 到1960年代新加坡推出組屋之後, 許多人態度就改變了; 很多人在騷亂時不但不跟著起鬨, 還趕快把停在一樓的摩托車推上組屋去, 確實消除了「無恆產者無恆心」的潛在社會風險因子。
此外, 組屋建設的持續進化也成為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維穩的最佳工具; 除了組屋定期「五年一小修, 十年一大修」以保持其美輪美奐之外, 負責執行組屋建設的新加坡建屋發展局(HDB)也非常注意居民的感受; 對於位於反對黨地區的組屋也會「大小眼」, 給予較少的資助或晚一點的升級; 組屋也促進了新加坡的城市化與族群融合, 讓佔四分之一的馬來人及印度人和華人住在一起, 組屋居民因此成為人民行動黨最大的基本盤。
值得注意的是, 新加坡的組屋價格是根據國民平均收入水準作動態調整(新加坡人的平均年薪約9萬新幣, 200多萬台幣), 土地的取得及建設費用則由政府預算編列; 新加坡政府強力介入, 協助年輕人及弱勢分享上一代經濟高速成長時的資本利得, 是真正在主持居住正義, 不是扮家家酒。
*作者為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