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中文媒體估計,中國符合「暫緩最貧困國家債務償付倡議」(DSSI)的主權債務規模在2000億美元左右,大致相當於1.5兆人民幣。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在73個符合DSSI條件的國家中,中國是半數以上國家的主要債權國,債權佔比的中位數在54%,最高達72%。相比之下,巴黎俱樂部的22個國家合計佔比的中位數僅為21%,多數不超過40%。
但也有分析指出,雖然中國對外債權多過歐美,但後者其實更多是轉換了借債形式。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徐奇淵在一篇論文中表示,歐美等傳統債權國的雙邊債權規模之所以下降,相當程度上是因為這些國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債務融資的方式發生了轉變,從雙邊主權借貸模式更多轉向了為多邊機構放貸提供啟動資金的多邊模式,或由私人部門直接購買主權債券的市場模式。
「但是在國際輿論和各種多邊磋商機制中,發展中國家主權債務問題的壓力則主要集中在雙邊債權人身上,中國又是最重要的雙邊債權人,因此面臨最大的債務處置壓力。」徐奇淵表示。
疫情來襲,債務違約
安邦智庫創始人陳功向BBC中文表示,一方面,國際經濟環境不景氣,而窮國尤甚,債務壓力加大;另一方面是中國的原因,中國外債中商業性援助規模較大,窮國因此承受更高的利率。此外,20國集團「暫緩債務償付倡議」到期和利率即將上升,窮國發現越來越難以償付其債務,因此要求減免的呼聲明顯高漲。
此外,經濟學家也經常提到的債務危機原因還有,最近一年半,聯準會大幅加息下,使融資成本水漲船高;以及個別國家過度舉債,缺乏合理的財政管理制度。
上面提及的「暫緩最貧困國家債務償付倡議」(DSSI)在2020年G20會議上通過,意味著全球最大的20個經濟體將暫時停止向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收取債務,其中,中國佔所有債權的30%,佔暫停償債的63%。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中非研究所(China Africa Research Initiative)報告顯示,在該倡議下,中國「相當出色地履行了自己的職責」,比如安哥拉的中國債權人在兩年期間提供了97%的債務減免,在肯亞,暫停了2021年預期債務金額的40%左右。
2022年底,這一倡議即到期,債務減免的需求在今年變得急迫起來。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披露,疫情後,超過20個主權國家的國際債務處於違約狀態或在尋求重組。
G20達成了一個新方案,即《緩債倡議後續債務處理共同框架》(下稱「共同框架」),這個「共同框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囊括中國、沙烏地等非巴黎俱樂部債權國,達成新的債務減免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