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顧了習近平集權的基礎後,第二部份將探討何以在習近平的集權之路上,竟然沒有任何力量足以制衡。
毛澤東時期,領導人個人權力雖大,但在許多關鍵問題上仍需要政治盟友,例如「抗美援朝」係得到彭德懷支持(其餘政治局成員均反對)、發動文革係得到林彪支持;鄧小平時期,則有以陳雲為首的元老勢力,對改革開放造成一定掣軸;江澤民執政前期,鄧小平尚在世,即使後期也有其他黨內元老及做為隔代接班人的胡錦濤等制衡力量;胡錦濤時期,則處處受江澤民限制。
習近平執政後,政壇上至少有三股力量:以江澤民為首的「江派」、以胡錦濤為的「團派」、由高幹子弟構成的「太子黨」,此外中共多位在世元老也仍有活動能力,改革開放後崛起的民營企業對政治亦有一定影響力。然而這些勢力,卻逐一被習近平離間、打擊殆盡,以至在中共20大召開前,竟沒有人對習近平打破任期限制之舉提出異議。
江澤民卸任後仍活躍政壇二十年的「江派」
「江派」係指一個以江澤民、曾慶紅為核心的政治派系,因主要人物多發跡於上海,裙帶關係下許多同地出身的政治人物日後都被拔擢到高位,因而又被稱為「上海幫」,惟本文立場認為,上海自清末以來即長期做為中國金融中心,自上海嶄露頭角的政治人物不計其數,例如上海出生的中共元老陳雲,早年在上海從事地下活動,中共建政後其派系人馬即被稱為「上海幫」(儘管這個稱呼之後未被廣泛使用);文革時期「四人幫」中的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都有在上海工作經驗,江青也一度活躍於上海電影圈,使得這個利益群體也一度被稱為「上海幫」;此外,習近平亦曾於2007年短暫擔任上海市委書記,日後提攜了許多上海舊部(著名者如丁薛祥、楊曉渡),被稱為「新上海幫」。
另一個不宜以「上海幫」稱呼江澤民派系的原因是,該派系雖以江澤民擔任上海市委書記時期的舊部為主體,但江澤民晉升總書記後,為兼顧區域平衡,並不只是拉拔上海舊部。這種做法,可追溯到毛澤東在人才拔擢上堅持的「五湖四海」原則,即菁英必須自各區域、各領域甄補,方能掌握全般、多元並重,並強化統治集團的代表性。在江澤民派系內部,依照出身背景、職掌內容、產業類別、區域範圍被細分為多個子派系,諸如太子黨(依出身背景)、秘書幫、政法幫(依職掌內容)、石油幫、電力幫(依產業類別)、遼寧幫、四川幫(依區域範圍),上海幫雖是其中最重要者,但不能代表「江派」全體。
江澤民生於揚州富裕人家,叔父江上青是中共早期黨員,抗日戰爭時不幸陣亡,江家為免其絕嗣,遂將江澤民過繼之。這層關係,對江澤民日後上位頗有幫助,因為包括後來的上海市長汪道涵、開國上將張愛萍均為江上青舊交,尤其汪道涵在上海市長任內對江澤民提攜頗多,張愛萍則在江澤民爭取軍方支持上,發揮了一定效果;此外,作為江上青義子的身分,也讓後來鄧小平意欲拉抬江澤民時,找到了一個將他視為「紅二代」以俾服眾的合理說法(當時另一位元老陳雲更屬意李鵬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是周恩來的養子,係「根正苗紅」的「紅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