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副總統賴清德過境美國,再遭中國抨擊「竄美」,台灣部分輿論亦喊出「疑賴論」。作為台灣總統大選候選人,賴清德的美洲行傳遞了什麼訊息?DW訪問3名專家,解讀美、中、台的各自盤算。
台灣副總統賴清德剛結束巴拉圭出訪行程,週五(8月18日)凌晨返抵台灣。由於賴清德有意角逐台灣2024年總統大選、多年前又曾自稱「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他此次過境美國的動向、美方的接待規格、中方的反應,都引發外界關注。
多名專家皆認為,賴清德此行雖然刻意低調,但藉著美洲之行與彭博社的專訪,打了一套「組合拳」,意在傳遞自己是「穩定的總統候選人」的訊息。
賴清德此行收穫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台灣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告訴DW,此次賴清德在美國的過境行程十分低調,據悉並未會見任何美國國會議員、所有會議也都閉門舉行;這不僅是賴清德及其團隊的意思,台灣及拜登政府在此事上的看法也十分一致。她說,賴清德此行「發出的訊息是為了讓美國放心——他若當選,將追隨台灣總統蔡英文的腳步⋯⋯與美國保持非常密切的關係,也奉行維持台海現狀的政策」。
台灣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也向DW表示,賴清德此行低調行事,最大的收穫除了「讓美國更放心」,更展示「台灣跟美國可以共同地來控管兩岸衝突的風險」,亦透過與彭博社的專訪呈現自己「可以完全地繼承蔡英文路線這樣的形象」。
賴清德出訪期間,彭博社刊出他行前接受的專訪。賴清德在訪問中解釋所謂「務實台獨工作者」的意涵,並重申「台灣已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主張,因此他不會、也沒有必要另行宣布「台灣獨立」,更無意更動「中華民國」名稱。
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向DW分析,對於台灣內部而言,賴清德意在證明他是個可以管理外交議題的總統人選。在中美關係相對緊張之際,他若能順利完成對美外交、又能將此事的緊張程度控管在合理範圍內,將有利他後續的選情。
宋文笛說,對外,賴清德此行刻意低調便是在向美國證明:「表演式的政治,或者從外交議題上高調得分」均非其興趣所在;相對地,他將「盡量維持穩定」放在優先位置,是一個務實、值得長期合作的夥伴。
美國低調有何考量?
這趟7天6夜的美洲之行,賴清德兩度過境美國。去程過境紐約時,美方僅派出美國在台協會(AIT)執行理事藍鶯(Ingrid Larson)接機,引發部分輿論揣測,亦有中國評論質疑,美方因賴清德的「台獨」說,而對他有所忌憚、降低接待規格。
台美關係專家陳方隅說,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柏格(Laura Rosenberger)在舊金山會見賴清德一事,已讓這樣的臆測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