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八個縣市大淹水的823熱帶低壓,隨著九月秋日登場,大地又回復平靜。每一次天災都是吸取經驗、修正方向的好機會,行政院要求水利署兩周內提檢討報告,但這件事需要更完整的調查,況且治水也非水利署一個單位可以檢討周全,相關部會應共同面對,否則急就章流於表面的檢討就可惜了。
上周四行政院會中水利署已提出初步報告,這次共有高雄、台南、屏東、雲林、嘉義縣市、南投縣等八個縣市、104個鄉鎮、1250個地方積淹水。總淹水面積42000公頃,淹水深度從0.3公尺到2.1公尺,積淹水範圍相當廣泛。
其中多數地區在短時間內陸續退水,唯獨嘉義縣東石、布袋、義竹等地區淹水多日未退,最後一個布袋鎮考試里情況更複雜,附近沒有排水路,抽水機也沒辦法成功退水,最後在搭配滯洪池降水位、接力抽水五公里後終於退水。
比提高保護標準更重要的是,阻止地層繼續下陷
這些地區為何積淹水這麼久還無法退水,應該是這次檢討的焦點。雨很大、遇大潮是原因之一,但這裏逢大雨必淹最主要的因素是處於嚴重地層下陷區,地盤高度在海平面-0.5~0.9公尺之間,大潮的潮位則在0.5~1.6公尺之間,比地盤還高,一天只有一小時可以重力排水,這是後來動用很多抽水機到嘉義的原因。
水利署曾統計台灣地區易淹水面積有1150平方公里,其中八成都位於嚴重地層下陷區,而農委會漁業署核定的養殖漁業生產區,大部分就位於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沿海嚴重地層下陷地區。
即使未來決定提高當地防洪保護標準,但如果繼續抽地下水、地層持續下陷,未來也很難避免再淹水。所以解決問題的方向不只是討論保護標準提高多少、做多少滯洪池,而是如何避免地層繼續下陷。
2010年行政院曾核定「加速辦理地層下陷區排水環境改善示範計畫」,選擇雲林縣口湖鄉宜梧、嘉義縣布袋鎮新塭、東石鄉做為示範區,就提到希望引海水養殖取代抽地下水。這三個示範區,其中這次時雨量最大的宜梧(110毫米)、新塭都沒淹水,東石鄉的栗子崙、掌潭村,因為地方有意見無法推動,最後變成淹水重災區,原因為何就很值得討論。
還有這次淹水地區就發現許多阻礙排水的違建,而當抽水機正在抽水時,卻有養殖戶也把魚塭水往外抽,加重抽水困難。當地人的自主防災意識、以及對自己故鄉土地的使用方式也很重要。
減少都市積淹水,逕流分擔、出流管制必須落實
這次台南、高雄總計64個鄉鎮積淹水,災情慘重。而自從2006年開始,這兩個縣市拿到的治水預算比別的縣市還多,但大雨一來照樣淹水,這就不是再投入多少治水預算的問題,而是要從檢討都市計畫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