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亡國異代─這不只是帝王的噩夢,而是黎民的痛苦日常:《忽必烈的獵豹》選摘(1)

2023-09-02 05:10

? 人氣

崇禎皇帝面對叛軍將領闖王李自成要求其歸順時,堅決不向叛軍投降。(圖/取自維基百科)

崇禎皇帝面對叛軍將領闖王李自成要求其歸順時,堅決不向叛軍投降。(圖/取自維基百科)

一六四四年四月二十五日,崇禎帝意識到自己在紫禁城內幾乎孤立無援。十七年前,他以十六歲之齡登上寶座。如今來到三十三歲的他,只能靠自己了。叛軍將領闖王李自成已經率軍通過居庸關,突破這一帶的最後防線,兵臨首都。兩天後,他致書要求崇禎帝歸順,由他保護。隔天,內閣最後一次開會。面對如此厚顏的叛國之舉,皇帝的幕僚無法就處理方式取得共識,但崇禎帝決定不向這些叛軍投降。他把眾皇子偷偷送出宮,接著在來晨集合留守的家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他先是命令皇后自殺,免得落入叛軍手中,接著要求貴妃和兩名女兒也自殺。幾個人想必心驚膽顫,畢竟他持劍要刺死他們。坤儀公主當場死亡,長平公主則是斷了一臂,奄奄一息。皇帝接著背對這片血腥,從北門離開皇宮,爬上皇居後方的煤山。隨後發生的事情有許多版本,有人說,太監發現崇禎帝的屍體掛在樹幹上晃盪,皇帝用自己的腰帶繞過脖子,打了結;有人說,太監在一棵樹墩旁找到他——據說,砍了樹的人若非一位忠僕,就是起先絞死他的人;還有人說,皇帝的屍首邊有一張破破爛爛的紙,上面寫著「天子」,而這張紙不在崇禎帝手中。另一個版本則是他有留下遺書:「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髮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對闖王來說,崇禎帝死得正好。意在取皇帝而代之的他,不用面對尷尬處境,無須想方設法處理自己抓到的前政權皇帝。崇禎帝的死——顯然是死於自己的手——為他開了一條康莊大道。但闖王也不完全是傻瓜,他心知肚明,面對其他叛軍競爭者,自己的軍事地位並不穩固,何況大明還有龐大的山海關守軍與女真軍隊對陣中。儘管如此,他仍然登基,宣布建立新王朝,並派兵前往山海關,試試看自己能否摧毀大明的最後力量。結果,他派去的那支軍紀不良的部隊,反倒被大明與女真聯軍擊敗。闖王此時只能放棄北京,讓自己短暫的王朝土崩瓦解。他逃了一年,最後死在鄉兵手裡。

現存沒有任何中國繪畫,是以崇禎帝生命中最後一個早上的事件為主題;箇中原因可能是從來沒有人畫過。為衛匡國(Martino Martini)發行《韃靼戰紀》(How the Tartars Laid Waste to the Chinese Kingdom)的出版商,可沒有因為缺乏視覺素材而卻步。他委託插畫家畫了十三幅插畫,放在這本以大明滅亡為主題的書中,說明各起事件。連環畫中的第六幅,結合了崇禎帝殺害女眷與自縊煤山的畫面(見圖)。插畫家沒有資料可供參考,於是把皇宮畫成義式別墅,圖中的男性都戴著奧斯曼式的頭巾,畢竟頭巾是東方人標誌性的頭飾。衛匡國本人想必會更清楚情況。身為前往中國的耶穌會傳教士成員,大明亡國時,他就已經在中國了,只不過他是在杭州,而非北京。返回歐洲後,衛匡國旋即聯絡安特衛普的出版商,於一六五四年印行氏著《韃靼戰紀》。這本書在歐洲一時洛陽紙貴,出版當年在科隆、阿姆斯特丹、台夫特、巴黎、馬德里與里斯本便出現五、六種譯本,隔年在倫敦也出現英譯本。插圖本在一六六一年於阿姆斯特丹問世,書名略經更改,而衛匡國此時已返回杭州。從大量的複本傳世來看,這個版本賣得很好。衛匡國不大可能有機會看過或修正這些插圖,因為在那年夏天,他死於杭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