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可以說,國共雙方早從1927年起就確立了消滅對方的目標,共產黨還以組建自己的軍隊做為回應,發起了「南昌暴動」,更加確立了雙方不排除以武力為手段實現這個目標。這是直到今天,中共方面都強調不排除以武力為手段解決「台灣問題」的思想根源。可即便如此,蔣中正與毛澤東也並非沒有「擱置」過這個目標的前例。
對日抗戰的爆發,讓蔣中正背後的靠山美國與共產黨背後的靠山蘇聯都認知到日本的危害,因此紛紛施壓自己在中國的兩大代理人「擱置」爭議,共同對抗法西斯的侵略。縱然國共兩軍在抗戰時仍是摩擦不斷,可美國或者蘇聯總會在雙方即將翻臉前出面強迫雙方和解,維繫所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運作。
即便是到抗戰勝利後,不願意在亞洲大打出手的美蘇兩國仍不斷施壓國共雙方自我克制,更強迫蔣中正和毛澤東兩人組織聯合政府以避免內戰爆發。然而蔣中正與毛澤東都自認日本這個共同威脅已經排除,以實力消滅內部隱憂的機會已經來到,都不聽從美蘇的建議彼此大打出手。結果共產黨戰勝了國民黨,在1949年將中華民國政府驅趕到了台灣來。
從「解放台灣」到「一個中國」
中共在對日抗戰期間不具備推翻國民政府的實力,外加蘇聯以國民政府為對抗日本擴張的夥伴,毛澤東不只放棄了推翻國民政府的口號,還率領他建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歸順中華民國。等到毛澤東1949年以實力將中華民國政府在大陸的影響力連根拔起以後,他就迫不及待的將大陸的國號由中華民國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顯見當消滅對方的障礙被排除之後,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都不會繼續「擱置」消滅對方的目標,這點從毛澤東毫不猶豫變更國號的行為就可以看出。在中華民國尚未被消滅的情況下,另立一個「新中國」將導致兩個中國同時存在的事實,甚至可能推動台灣走向獨立。可這兩點從一開始就不在毛澤東的考慮範圍之內,更證明了兩岸衝突跟統獨毫無關係。
而歷史的發展也確實出乎毛澤東的預料,共軍沒能一鼓作氣佔領台灣,將中華民國打入歷史的熔爐。兩岸的分治就這樣僵持了下來,起初毛澤東也試圖以武力解決兩岸問題,因此有所謂「解放台灣」的口號。想不到美國在韓戰爆發後改變了原先不介入國共內戰的政策,對撤退到台灣的中華民國展開軍事與經濟援助。
原本屬於中國內戰的國共之爭,一瞬間上升為美蘇全球冷戰的一部分,「解放台灣」不再只意味著中共取得統治中國的法統,同時也是整個社會主義大家庭的勝利。蔣中正同樣認為「反攻大陸」代表的是整個自由世界的勝利,並相信美蘇之間爆發的第三次世界大戰能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戰般,幫助他帶領自由中國重返淪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