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CODEX這個「標準」的爭議性非常大。幫助大家回憶一下當年四大公投決戰前,相關的辯論。首先,它其實是貿易戰的政治角力結果,背景是美國要向歐盟及中國輸出含萊克多巴胺的牛肉,歐盟以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為由,反對輸入,各方長期僵持下,美國及其盟友在CODEX大會發動表決,打破了CODEX從1963年成立以來,食安標準採專家共識決的慣例,打開了多數決的風險門。第二,表決的結果是「69票贊成、67票反對、7票棄權」驚險過關,換句話說,只要贊成方有一票倒戈,或者有一個國家沒有棄權,結果將會完全不同。」可以說根本是政治決定,而非「科學」決定。第三,CODEX討論容許劑量的依據,是另一個聯合國組織「食品添加物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的研究報告,那份報告回顧的實驗全都只是動物實驗,唯一的人體實驗其樣本數只有6個人,被歐洲食安局認為「樣本少、統計品質差及低劑量實驗細緻度不足」,而不願全部採信。
而民進黨開放萊豬進口就是基於這個「科學」基礎如此脆弱的「國際標準」!蘇貞昌當年在立法院報告時強調,根據這個「國際標準」進口萊牛,已經行之多年,並「没有在國內造成食安問題」,所以進口萊豬也不會有問題。但不久前爆發了進口美國豬肉被製成假羊肉的新聞,才發現政府根本無法追蹤美國豬肉的去向,那麼進口牛肉呢?光2021年就有193批被驗出含微量萊劑殘留的美國牛肉,政府是否知道它們的去向?誰吃下了這些萊牛?如果連誰暴露於風險中都不能掌握,如何進行萊牛是否有造成食安問題的監督和研究?
科學不能缺少懷疑精神
這裡要強調,本系列的重點不是聚焦於採樣、數據、劑量等狹義的科學來檢驗IAEA的《報告》,而是從更基本的科學精神、科學與民主、科學的社會因素去討論。讓我們簡述美國社會學大師Robert Merton,在1942年出版的《民主秩序下的科學與技術》這本書裡,提出了後來被稱為「莫頓規範」四原則,也就是什麼是現代制度下最重要的科學精神(Ethos),分別是:普遍性(universalism)、共有性(communism)、非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有組織的質疑態度(organized skepticism)。更白話地說,就是不偏袒、不壟斷資訊、不徇私和確保可被質疑。
接下來會彙整有關IAEA具爭議性的資訊,就可以發現這個和CODEX性質接近的國際組織,也早已經是政治壓倒科學了。而先射箭(排海是唯一的選項)、再畫靶(ALPS淨化系統符合安全標準)的《報告》,又排除外部專家質疑的意見,早已遠離了「莫頓規範」的科學精神。
*作者為平行政府副秘書長、海潮智庫辦公室主任、左翼聯盟中央委員。本文為「日本核汙染水水排海照妖鏡」系列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