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威仁觀點:星、港高資產業務發展突飛猛進,台灣如何正面迎擊?

2023-10-10 07:10

? 人氣

國人以國際貿易所賺取的財富,在境外進行投資、運用,實為國際貿易順差國家的一個常見現象。(示意圖/pixabay)

國人以國際貿易所賺取的財富,在境外進行投資、運用,實為國際貿易順差國家的一個常見現象。(示意圖/pixabay)

台灣可考慮在國際稅負條件、商品發展背景等機制趨向一致的情況下,讓國人海外資金回流規劃良好的居住、教育、休閒配套機制,高資產人士來台後可以讓他們樂於留在台灣,讓資金安心停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長期以來,台灣對外貿易多呈現順差狀態,企業將盈餘滯留於海外紙上公司,以求達到延緩繳稅的目的。因此,國人以國際貿易所賺取的財富,在境外進行投資、運用,實為國際貿易順差國家的一個常見現象。

然而,國人所持有的外幣財富,大多以各種方式存放於海外,可能是現金、金融商品(債券、股票、保險等)、不動產(土地、廠房、住宅),有時甚至是一些高價值動產(名畫、珠寶)。從財富回流的角度來看,國內的整體環境要如何接納這些財富,同時針對這些財富型態規劃良好的稅負制度,確實具有相當高的困難度。比較簡單、直接的方式,是將這些外幣財富存放於國內業者的海外分行或是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讓國內銀行可以使用同樣的外幣財富形式,為國人進行良好的理財服務規劃,而國人也可以自由、便利地轉換他們在國內與國外間的財富,甚至可以將財富妥善地傳承給下一代。

觀察到有些國人將財富藏身海外銀行進行操作,可能潛藏資產重組、傳承、稅務等各方面的綜合考量。以下探討4項台灣在發展高資產業務時,與新加坡、香港等金融中心的主要差異點,並提出未來可能改進方向,也許就能吸引更多資金回台。

吸引資金流入 強化自由度較高資產管理業務

當高資產人士在國際間移動資產時,多伴隨著各種資產管理的需求,例如:投資、傳承或節稅。另一方面,在選擇資產停泊地時,當地資產管理的規模也是衡量一個金融中心服務高資產客戶能力的重要指標。一般而言,一個金融中心的資產管理業務規模越大,高資產管理業務的商機就越多。此處的資產管理規模,以常見投資類型為主,例如在台灣主要包括:投信投顧業境內外基金管理規模、全權委託業務以及對客戶資產具運用決定權之顧問契約業務。

進一步觀察,各個金融中心的資產管理規模,和企業在當地設籍成立總公司或區域營運管理中心的數量有關。因此,不論香港、新加坡,都有許多跨國企業在當地設立分公司進行區域營運管理,再加上許多高資產人士在當地設籍居住,所以這兩個金融中心的資產規模明顯大於台灣。而台灣,目前則是台商的資產管理中心,接納的資金以台商回流資金為主,但受限於稅負條件的差異,許多台商仍將資產存放於海外紙上公司或是其他金融中心,間接造成了台灣的資產管理規模和其他金融中心存有落差。

從過去6年的資料觀察,大致上台、星、港三地的資產管理規模都呈現上漲趨勢,值得注意的是,香港資產管理規模在2022年開始呈現較大幅度的下滑,約15.2%、0.7兆美元,業界人士猜測部分資金可能流向新加坡、台灣或其他金融中心,部分人士猜測可能和中國政府加大對香港控制力,擔心未來可能影響資產流動有關。然而,這樣的情況也替新加坡和台灣帶來了絕佳的資產管理業務發展良機,以台灣近年來資產管理規模成長的來源觀察,盡可能在合理情況下放寬限制,強化自由度較高的資產管理業務(例如全權委託、客戶資產具運用決定權之顧問契約),似是一個可行的方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