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明義專文:人均GDP超韓趕日,台灣人民却無感

2023-10-07 05:50

? 人氣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台灣經濟表現堪稱一支獨秀;台灣人均所得超越韓國,台灣人民却無感。(美聯社)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台灣經濟表現堪稱一支獨秀;台灣人均所得超越韓國,台灣人民却無感。(美聯社)

今年2月臺北國際書展期間,有一天和韓國朋友聚餐。他感嘆韓國的經濟表現不佳,恭喜臺灣的人均GDP超越了韓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我說是啊,甚至我們還超越了日本呢。

這一下不只韓國人,連同桌的其他臺灣人也大呼驚奇。這麼大的新聞,他們都沒注意到。

最先見諸新聞報導的,是去年10月蔡英文總統表示,根據IMF的數據,臺灣的人均GDP將首次超越日本及韓國,成為東亞第1。到12月中,日本經濟新聞,也報導臺灣將超越日本。

儘管其後實際的統計顯示,臺灣的人均GDP是32,586美元,比日本的33,731美元差了大約1千美元,但已經是有史以來最小的差距。並且,從2003年臺灣被韓國超越之後,的確二20年後來首次逆轉,多過韓國的32.410美元。 

這實在是了不起的成績。

以日本在經濟、生活上諸多層面對臺灣都有標竿性意義,臺灣對韓國又有諸多緊盯的競爭指標來說,發生了這麼大事,即使不舉國歡騰,大家也該很興奮。

然而為什麼許多人都沒注意到?或者注意到也覺得很不真實,很無感?

今年六月,《報導者》有一篇報導特別分析為什麼臺灣的GDP數字亮眼,卻和不少臺灣人的「體感」存在落差。

如果有感的話,以民進黨執政有如此突出的成績,不致於在野各方一度主張有60%的民意想要再次政黨輪替,使得2024總統大位顯得如此多嬌,引來多方人馬競折腰,而賴清德只能寄望於三腳督或四腳督來取勝。

無感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暴增的百億富豪

我先去訪問了財金文化董事長謝金河。

2015年訪問他的時候,馬英九政府雖然一直在喊「拚經濟」、「拚出口」,但經濟成長率連保一都出了問題,出口連續衰退、股市崩盤,唯一仰仗半導體和電子業兩個明星產業支撐。

當時謝金河最擔心的是,「等紅色供應鏈的威脅再增強,我們就可能動搖國本。」而那年稍晚的時候,中國紫光集團的趙偉國來臺灣,高調號稱要合併聯發科,還要買下台積電的25%股份。

而當時不只聯發科心動,連台積電的張忠謀的表態也很含糊。他說唯一的準則是「只要價格合適,而且對股東有利」。

所以從謝金河的角度,不只看到8年來蔡英文政府比當年馬英九政府超越之處,也可以充分理解臺灣去年亮眼的經濟成績的原因。

謝金河說台積電真正「轉大人」是從2018年起。當時英特爾的市值還是台積電的3倍,而現在台積電的市值是英特爾的4倍,有了護國神山之稱。

謝金河認為這其中是蔡英文全力支持台積電的決策發揮了關鍵作用。相形之下,紫光集團則在2021年宣告破產重整。

謝金河也肯定蔡英文政府大力扶植起一些產業,每個產業都出現了亮眼的代表性企業,譬如軍工產業及其中的中信造船、龍德造船、生產飛彈晶片的全訊;綠能產業及其中的世紀鋼、世紀風電。

這些產業和企業的表現是如此之突出,造就了許多人的財富。謝金河說,8年前臺灣的百億級富豪為數很少,但現在暴增。並且2022年富比世報導,臺灣總計 51人身價突破10億美元,人數排名全球第10。

至於當年馬英九政府當年把臺灣的經濟成長寄望於鎖進中國,簽訂《服貿協議》最終引發太陽花運動而破局之後,2016年眼看韓國卻和中國簽訂了FTA(《自由貿易協定》),許多藍營政治人物及媒體感嘆臺灣把機會拱手讓給了韓國,接下來和韓國的差距會越拉越遠。

謝金河則認為事實證明:韓國經濟表現之所以在去年被臺灣超車,除了匯率變化的因素之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自從韓國和中國簽署FTA之後,反而造成中國在化工、面板、汽車、手機等韓國原先領先的領域節節敗退,不只失去產業領先優勢,也終於在2022年結束長期對中國的貿易出超,而出現逆差。

「馬英九一直說兩岸關係不好,臺灣經濟不會好。但是事實證明,兩岸關係不好,臺灣經濟反而可以更好。」謝金河說,「韓國還證明,你和他關係越好,經濟還可能越不好。」

我問謝金河那怎麼解釋臺灣去年人均GDP超韓趕日,經濟表現這麼好,許多一般人卻無感?

20200820-財訊社長謝金河20日出席「智慧城市卓越貢獻獎頒獎典禮 」。(顏麟宇攝)
財訊社長謝金河。(資料照,顏麟宇攝)

《報導者》的分析裡,提到的可能原因有一個是:「從2012年至2021年間,臺灣人的年薪中位數只成長了14.48%,明顯落後於GDP的成長率」;以及顯示貧富差距的「吉尼係數」近年來都在逐漸拉大。尤其疫情期間臺灣企業(和地主及股東)實在太賺錢了,而勞工分配到的GDP比例不但沒有提升,還明顯縮水。

所以我問謝金河,會不會是這人均GDP增加的現象,主要由於少數富有者和大多數其他人的貧富差距拉得更大而導致?

謝金河承認有這個可能。「所以臺灣接下來的課題是要讓這些富有者的財富如何補貼到貧窮的人身上。」

從這一點看,他說像(政府)7月宣布私立大學學費的補助,就是可以讓人有感的。

訪問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的秘書長彭揚凱,和長期研究臺灣經濟發展與年輕人薪資關係的中研院林宗弘研究員,這種貧富差距的落差原因就更清楚。

千分之一的人和其他人

臺灣急劇拉大的貧富差距,除了反映在謝金河說的人數暴增的百億富豪上,也顯示在有錢人擁有的房子數量上。

臺灣居住正義所涉及的課題,不只是房價高昂,很多人只能望屋興嘆,聽彭揚凱分析的一點尤其令人驚奇。

臺灣為了打擊房價的飆升喊著要開徵囤房稅很久了,但事實上並沒有一個特定的囤房稅,只是縣市政府視各自情況,就若干戶以上的非自用住宅課以比較高的稅率。平均起來,每個人大約從自己擁有的第四戶房屋才略為調高稅率。但因為幅度不大,不痛不癢。

而擁有多間房產的人數,在過去幾年時間裡也急劇增加。

2014年,臺灣個人擁有三間房以上的人,有30萬人;到2020年,個人擁有3間房以上的人,多達50萬人。6年間增加了20萬人,將近7成。

在大家普遍感嘆房價太高買不起房子的時候,這固然是實證貧富差距巨大的一個例子,還不是最驚人的。

林宗弘看到的無感原因,在於薪資的比例沒有增加太多,消費也沒有增加太多。

雖然蔡政府8年來改變馬英九政府時代的情況,持續在拉高最低工資水準,但是林宗弘說目前也不過就拉回崩世代應有的基準上而已。並且平均薪資雖然在上升,但是通膨也上升,實質所得反而萎縮。所以林宗弘指出了兩個值得注意的現象。

第一個,固然有貧富差距拉大的現象,還不能用一般講的貧富兩端這種觀念來看。

林宗弘從財政部的「家庭收支調查」來分析,近年來,臺灣只有頂端1%到0.1%的人口的收入才有明顯成長,連頂端5%到10%的人的收入成長率都不明顯。而他們擁有的財富還不在不動產上,而是金融資產上。

所以臺灣貧富差距拉大不能只用籠統的貧富兩端來看,要用1%到0.1%極富有的尖端,和其他所有的人的對比來看。

第2,GDP從收入面來看有3大面向,包括薪資、產業主所得(也就是利潤),加上資本支出和地租。

而林宗弘看到,相對於名目工資所得稍有上漲,產業主的所得是停滯的。在GDP增長的結構裡,增加最多的是因資本支出而產生的資本折損。

因此,GDP雖然有成長,但是實際上其中真正在成長的不是受薪者的薪資,也不是產業主的所得(利潤),而是資本支出的受益者。所以真正獲益的圈子不只限縮在高階工程師、經理人,或是投資者,而是在資本支出的獲益者,也就是電子業購買那些昂貴、資本密集設備的相對方。像荷蘭提供晶片製造設備的艾司摩爾(ASML)。

也因此,林宗弘跟我說,雖然台積電得到「護國神山」之名,但相對於臺灣的投資者有80%是來自國外,臺灣本身要為台積電的用電用水付出偌大代價,連GDP的成長也有很大一塊是被台積電所代表的電子業的供應鏈給吃掉,大家應該思考一件事情:「臺灣電子業的利益是否等同於臺灣人民的利益?台積電的利益是否等同於臺灣人民的利益?」

總之,臺灣有些人可以歡慶人均GDP的超韓趕日,卻有更多的人無感於這種成長,不是沒有原因。

《臺灣的未來在海洋》書封。(圖:作者提供)
《臺灣的未來在海洋》書封。(圖:作者提供)

*作者為資深出版人,現任大塊文化 與Net and Books董事長。本文選自作新作《臺灣的未來在海洋:探索新時代的挑戰與希望》(網路與書出版),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