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明義專文:回到民國八十年五月一日─國家認同轉捩點

2023-10-08 05:50

? 人氣

然而另一方面,隨著《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廢止而啟動各種相關法律、機關的改變、言論和思想禁忌的解除,不論是基於歷史因素,還是基於社會價值觀和中國的差異,臺灣本土意識不可避免地日益抬頭,意識到需要和中國即使不是保持對立也要保持距離,並且想和中國人有清楚區分的臺灣人身分認同的人,也不可避免地越來越多。所以,從這個臨時條款的廢止開始,注定繼續以「統一」為目標的國民黨在臺灣會日益背離主流民意,越漂越遠。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看政大選舉研究中心所做的「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調查」,30年的消長一目瞭然。

1992年,也就是民國81年,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比率是16.7%;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是25.5%;認同自己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是46.4%。合起來看,接受自己中國人身分的,佔了71.9%。接受自己臺灣人身分的,是63.1%。

但接下來,三種認同比率的消長對比,越來越明顯。到今年2023年6月,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比率達到62.8%;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降到2.5%;認同自己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則是30.5%。合起來,接受自己是臺灣人身分的,佔了93.3%,接受自己是中國人身分的,是33%。 

但是許多國民黨人及其支持者,卻站上了另一端。

在馬英九的努力之下

在1990年國統會成立的時候,馬英九是國統會研究委員,想必對其後提出的《國統綱領》的擬定參與很多。

前總統馬英九25日出席侯友宜競選總統國民大會代表後援會。(柯承惠攝)
前總統馬英九。(資料照,柯承惠攝)

眼看國統會和《國統綱領》都在民進黨陳水扁任上廢止,臺灣主流的國家認同意識又和他當年參與設計的方向越來越遠,以他為代表的許多國民黨人感受到的衝擊和焦慮可以想見。

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國民黨交出政權,當時擔任陸委會主委的蘇起在卸任前提出「九二共識」的說法。蘇起之所以要在距1992年8年之後才提出「九二共識」的說法,很可能就是在參與《國統綱領》設計的國民黨人眼見政權輪替,又預見在民進黨主政下《國統綱領》可能被廢止的風險,而提出不同名稱的論述。這樣,等將來即使有《國統綱領》被廢止的一天(六年後也的確發生),他們仍然有一個對兩岸關係的論述,和對岸來往的依據。這可以說是國民黨另類版的「《國統綱領》」。

而馬英九在2008年當選總統後,想要從施政上實踐這個論述,力挽狂瀾。

馬英九當選總統後,不顧如果再多一些談判可以為臺灣爭取到更好的條件,就立即大開兩岸三通;2009年就提出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並在次年與對岸簽約;2013年在拚經濟屢不見效之下,企圖把臺灣經濟和中國緊密結合,簽下《服貿協議》;同年啟動自經區並企圖開放中資進入;2015年甚至準備開放中國紫光集團來臺灣「買下台積電、合併聯發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