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國共合作(聯俄容共)在1927年國民黨發動「清黨」後血腥收場,並引發近十年的剿共戰爭。中國共產黨於1936年再次與國民黨合作,以對抗入侵的日本帝國軍隊。中共與國民黨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莫斯科希望藉此阻止日本靠近蘇聯邊境。第二次國共合作給中共帶來的好處,令毛澤東認定「統一戰線」與「武裝鬥爭」、「黨的建設」同為是中共戰勝敵人的「法寶」。
二戰結束後,中國共產黨與知識分子和其他政黨成員形成統一戰線,旨在孤立並擊敗國民黨。到1949年中共勝利時,統戰工作部門已經成為黨政體制的一部分。自那以後,統戰部門的政治影響力有起有伏。格魯特指出,毛澤東在1956年後對統戰工作失去興趣,更傾向於「階級鬥爭」而非團結,「然而每當黨需要從毛澤東引發的危機中恢復過來時,統戰工作都會復興。」
毛澤東去世後,中共領導層依賴統戰部幫助振興外國商業和投資關係。在1989年的天安門血腥鎮壓後,有一段時間內,黨似乎賦予統戰盟友更多自治空間,例如被合法承認的八個中國小黨,儘管它們大多沒有實權。隨著時間流逝,天安門事件的聲譽損害逐漸減輕,黨對統戰部的關注又逐漸減少。
不過習近平上台後,情況有所改變。研究統戰的專家普遍同意,該部門的影響力近年來已經顯著增加。習近平的家庭背景和個人經歷都與中國的統戰工作密切相關。他的父親習仲勛曾進行西藏統戰工作,而他自己則曾長期待在對台灣統戰的前沿地區福建,這些經歷影響了他對統戰工作的看法和重視,並視統戰為實現「中國人民偉大復興」的手段。
現代化的統戰部門工作
2015年,中共時隔近十年首次召開高層統一戰線工作會議,以「加強和規範」統一戰線工作,並「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2023年3月,受到習近平器重的中共意識形態專家王滬寧出任全國政協主席,主管統一戰線工作。
最關鍵的是,統一戰線工作部門在2015年至2018年之間經歷了重大重組,組織結構增加了許多新的局,從七個局擴展到十二個局,涵蓋了幾個國家機關,並簡化黨中央向基層傳遞指示的流程。這反映出,北京賦予該部門任務日益複雜和重要。
黨派工作:針對八個境內黨派,這些政黨雖然有自己的活動,但受到長期審查。
港澳台統戰工作:針對香港、澳門和台灣的居民。
非公有制經濟工作:針對企業家和私營企業,包括外資企業。
黨外、無黨派知識分子工作:針對未加入中共的知識分子,以及對社會做出積極貢獻但未加入政黨的有影響力個人,通常被視為思想領袖和典範。
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包括非公有制經濟領域的經理和技術人員、新媒體工作者、公證人員、會計師、律師、審計師、行業協會和商會成員、以及自由職業者,主要是專業人士和知識工作者。
西藏工作:針對西藏自治區及其居民。
新疆工作:針對新疆自治區及其居民。
民族工作:針對其他非漢族群體。
僑務工作:雖技術上僅包括海外中國公民(華僑),但實際上也包括前中國公民、他們的後代或具有華裔血統的人,此項工作分為兩個局,一個負責地理區域,另一個專注於媒體、文化和教育領域。
宗教工作:由兩個局負責,一個專注於特定宗教,另一個負責監管宗教學校等功能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