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找到了施政「密碼」。
停電、快篩短缺、高端爭議、萊豬公投、論文事件,綠能爭議、巴西蛋、大陸禁售臺灣農漁產品等,雖然施政問題層出不窮,但民進黨卻是關關難過關關過。化解這些問題的手段無一例外都聯結到「抗」中。執政問題越多「抗」中就越頻繁,只要民進黨需要,阿貓阿狗的事情也能牽拖到「中國打壓迫害」。一旦「抗」的情緒被掀起,「仇民進黨」很快被「仇中」取代,問題的焦點也迅速轉移,在臺灣社會本能的放棄或弱化指責後,民進黨實現了完美卸責。
食髓知味的民進黨通過這種方式強勢掌握了多數議題的主動權和主導權,持續擴大鞏固利益收穫面。
民進黨操作的「抗」,本質是一種情緒轉移、替換或壓制,用一種情緒包裹掩蓋另一種情緒。民進黨培養了臺灣社會對大陸持續的恐慌、敵視和仇恨,然後又嫺熟的利用這種情緒不斷代替對其施政不滿所產生的情緒,屢試不爽。臺灣社會對大陸越來越敵視,理性認知越來越少,善意更是如同風中之燭,微弱而脆弱。
這裏要強調國民黨處境的尷尬。
從國共內戰延續到兩岸分治,敗走臺灣的中國國民黨對中國共產黨本來就抱有著某種抵觸心理,這導致在「抗」中的概念裏,國民黨和民進黨有一定範圍的重疊性。民進黨操作抗中,國民黨既不能夠反對「抗」中,更不能提出友中,甚至連「九二共識」也變得形同親中。
夏立言說國民黨不是「統一和親中」的政黨,這反映出國民黨長期自我定位的矛盾,已經嚴重到了自我否定的階段。民進黨操作「只能仇恨大陸不能善待大陸」,國民黨只能無奈跟隨。民進黨的「抗」中架構牢牢鉗制住了國民黨的發揮空間,以至於面對蔡英文執政的破綻百出,國民黨反擊的力道不僅孱弱不堪,甚至導致自己深陷危機。
抗中保臺之「中」
蔡英文順利連任,全面掌權的民進黨快速推進實質台獨,但過程充滿變數。除了中國大陸的遏制之外,對台獨產生最直接遏制力的反而是「中華民國」。因為中華民國的憲法本身就是「一中憲法」和「統一憲法」,當蔡英文及其官員宣誓效忠中華民國的時候,他們念出的每一句話都衝擊著民進黨的台獨理念。「攘外必先安內」,如果民進黨要想在台獨的路上走遠一些,它不是首先和中國大陸發生直接衝突,而是要先消滅中華民國。
所以臺灣人發現在過去的三年裏,蔡英文和賴清德越來越不願意提到「中華民國」,蔡、賴的發言頻繁用「臺灣」取代中華民國,刻意在口語的表述上弱化中華民國的概念。即使在雙十國慶,提及「中華民國」的次數也遠遠少於臺灣。中美戰略博弈增加了民進黨在國際空間曝光的機會,但是民進黨沒有把這個機會用來展示中華民國,而是不斷的展示台獨的理念。雖然做著中華民國的總統和高官,但心中早已沒有中華民國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