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發會公布新的人口預測報告,台灣將在2022年開始出現人口負成長。然後呢?沒有然後,國發會除了行禮如儀的陳述一次過去已推出但實際無效果的政策。其實,人口負成長的衝擊與影響將會廣泛又深入到所有層面,政府該作的事、檢討修正者,恐怕更多。
根據國發會最新的人口變動趨勢報告,在生育率達1.2人之假設情境下,我國總人口將於2021年達最高峰2,361萬人,較前次推估提前3年及減少13萬人;這代表的是2022年開始就是人口負成長。若總生育率能反轉回升,在2030年達成1.4人之政策目標,並於2040年升至1.5人水準(高推估),則人口成長將可持續至2027年,最高峰達2,372萬人,也就是說到2028年人口才開始負成長。
那個比較可能?當然是2022年人口負成長較接近現在的實際情況。這個是以生育率1.2人為推估基礎,但實際上這2年總生育率已降至1.17及1.13人,趨勢是下降且看不到反轉的跡象,顯然2022年人口負成長是更可能的結果。甚至以更長期觀點看,總生育率一般要到2.1人,新生人口才足以彌補生育婦女和其伴侶數量,台灣偏低到只有1.X人的生育率,終究是要進入人口負成長。
人口負成長的影響是全面、廣泛又長期。以經濟而言,勞動市場人口紅利終將消失,經濟成長率會下降,消費會減少同時改變;以社會而言,不論是高齡社會或超高齡社會的來臨,都將進入倒數階段,社會的扶養比惡化。相應的是政府從教育到公共設施再到財政(年金),都必須相應調整才能因應。
以教育而言,其實台灣早己開始進行「痛苦的調整」;早年在每年猶有40萬左右新生兒年代,所建構的教育體系─不論是中小學體系、或後來大幅擴充的高教體系,未來都面臨「等無人」的危機─甚至現在就已初嘗苦果。
大專院校固然不少知名度、吸引力較低的學校、科系招生不足已是常態。去年全國有14個科系招生掛零,今年「進步」到20個科系招生掛零,未來這個數字的長期趨勢看起來是只會增不會減。9月開學日,外界也看到媒體頻報導,某些地區的小學「只有一名學生」─不是每個年級一名學生,而是全校只有一個學生。
因為,台灣每年新生兒數量,從72年開始就再也未出現一年40萬以上新生兒的盛況,而且「穩定減少」、越減越少。85、86年新生兒人數還有32萬多,87年則一口氣減了5萬多人,新生兒人數只有27.1萬人,到92年22萬,97年則是連2字頭都撐不住,新生兒只有19.8萬,99年甚至出現16.6萬人的新低點。依國發會的說法,未來10年,台灣各級學校的學齡人口將較10年前減少一至三成,這代表的是教育資源必須重新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