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放眼真實情況則未必如此。各國在碰到涉及國家利益、與其它國家的爭執甚至對抗時,軍事衝突必然放在最後,優先考量與動用的多是經濟手段,而且幾乎所有國家都會幹這種事。美國就是經濟制裁之「王者」,每年增加數千件制裁,對象從國家到企業再到個人,有些國家甚至因受美國經濟制裁而出現人道危機。日本也曾因「慰安婦事件之爭」而制裁韓國、禁止關鍵半導體材料輸韓。連台灣也曾因漁船事件而以禁止外勞外傭方式「制裁」菲律賓。
中國已經是全球第2大經濟體、進口市場居全球第2,因此是有能力「經濟脅迫」他國,因此G7的譴責似乎有道理。但問題是G7卻對美國各種更嚴重、惡劣的「經濟脅迫」視而不見:例如對中國的半導體禁運管制就是最佳案例。中國管制礦物出口讓G7關切,但對美國的管制晶片卻一語不發。美國說晶片管制是為了國家安全,中國的礦物管制同樣以國安為由,其實大家是「半斤八兩」、大哥莫笑二哥了。
曾經一度,G7會議,不論是領袖的峰會或是部長會議,在那個G7的GDP占全球比重超過6成的年代,全球的財經事務差不多就是G7「說了算數」;雖然G7無常設機構組織,但實質上G7卻是全球重要的經濟治理機構。在許多開發中國家發展、成長、占全球比重日益提高,加上2008年的金融海嘯衝擊歐美經濟後,才讓G20(20國集團)成為新的全球經濟治理機構。
即使今日G7的GDP在全球的占比已降到4成,但G7的會議、決議、作為等仍受矚目、是全球財經焦點。但當G7日益忘記「另外6成GDP」國家的利益與立場,只以成員國的利益、立場為依歸,耽溺於「抱團取暖」甚至「幫派化」時,G7的影響力與正當性只會江河日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