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雙語綠化公租屋─讓人印象深刻的新加坡

2023-11-07 05:30

? 人氣

新加坡樟宜碼頭一景。(美聯社)

新加坡樟宜碼頭一景。(美聯社)

在季節剛進入秋天的時節,我有幸能夠在馬英九基金會的帶領下造訪「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此行除了拜會與參觀新加坡的政府部門,我們也實地在大街小巷四處巡遊,獲得了許多寶貴體驗。以下將針對本次新星之旅中,個人印象深刻及有所感悟之處進行簡短分享: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英語之普及化:

新加坡作為一個以華人為主要族群的國家,本以為新加坡在各種體驗上應該不會與臺灣相去甚遠,但實際抵達後發現其實多有不同。打從樟宜機場正式入境新加坡,第一個感受到的不同便是公共場所的標示都以英文為主,中文的標示反而很少。除了一些著名的觀光景點或地標,道路上的交通標示都是以英文示之。究其主因,新加坡作為一個多元族群的國家,為了有效整合與凝聚人民間的國家認同,並將新加坡打造為國際化的經濟體,以英文作為官方語言是有其必要之處。新加坡將英文定為官方語言的教育發展經驗,值得欲規劃中、英文雙語教育的臺灣重新審思其必要性與可行性。然臺灣與新加坡同樣具備成為國際經濟重鎮的地緣位置,對於星國如何將自身發展成為國際化的商業據點上值得臺灣的政府與企業關注。

公共組屋政策:

新加坡的建國發展歷程可說是篳路藍縷,在獨立初期面臨了迫切的基礎建設與房屋需求。秉持著「居者有其屋」的原則,新加坡建屋發展局致力於滿足國民基本的住房需求,於1960至1970年代透過土地徵用法令徵收了大量農地做為公共組屋政策的建設基礎。建屋發展局透過提供人民更好的住屋環境選擇,來進行土地徵收以及都市更新,並達到良好的效果。同時,新加坡的組屋購置並不需要人民背負巨大的貸款壓力或高額的購屋預算。透過公積金政策,新加坡國民在購買組屋時得以籌獲初步的購屋基金。即便需要貸款,在政府各項津貼補助之下也不會對日常的經濟開銷形成負擔。購買組屋者僅擁有房子的地上權,並且有99年使用期限與其他限制,與臺灣的房地產交易方式相當不同。整體而言,新加坡的公共組屋政策最大的目的與貢獻在於透過讓人民擁有自己的家以增強對新加坡的歸屬感。

同時,奉行「睦鄰社區」原則的組屋分配方式,亦有助於不同所得階級、族群間的融合與和諧。再加上以年輕夫婦為組屋優先分配對象的條件之下,亦有鼓勵年輕人組織家庭發展下一代的意願。對於年輕人買不起房或是房貸壓力甚大的臺灣而言,新加坡的公共組屋政策或許是值得借鑑的對象,但臺灣與新加坡在國有土地占比與社會保險制度等基本條件上的差異,將使得此類公共住宅政策在臺灣難以如法炮製。然而,新加坡公共組屋政策對於人民與社會所形成的影響十分值得省思。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