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種情形似乎都在發生。
以鋰為例,作為汽車和電子設備電池的關鍵材料,鋰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一噸碳酸鋰的價格為22,000美元,而一噸iPhone(約2,000台)的價值則高達數百萬美元。公司能把工廠搬到離客戶更近的地方,以降低噸公里,但卻無法搬走鋰礦。
人們在想像全球貿易時可能會想到40英尺的貨櫃像樂高積木一樣疊放在貨輪上。但在全球航運船隊中,只有13%的船隻是裝載製成消費品的貨輪,這些商品的每噸價格是最高的。按噸位計算,全球船隊中超過75%運載的是農產品、自然資源或成品油等大宗貨物。
反思全球化
其他經濟學家也指出,全球化並沒有像人們所熟悉的貿易與GDP之比所暗示的那樣倒退。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商學院(IMD Business School in Lausanne)的國際經濟學教授Richard Baldwin在一系列文章中主張,「全球化見頂」被誇大了。
他指出,2008年貿易額達到峰值的重要原因是當年原材料價格極高。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價格下跌,導致貿易額驟降。但原材料的貿易量卻持續上升。
跨境金融服務、電信或知識產權等國際服務貿易雖然較難衡量,但也在持續成長。
這使人們越來越感到,全球化可能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死氣沉沉。
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的貿易史學家Douglas Irwin說:「我不會說,擔心全球化的命運以及全球化是否會瓦解是沒有道理的。」「我認為我們還沒有走出困境。但事實證明,全球化比五年前末日論者所預測的要有韌性的多。」
Ganapati說,即使貿易額下降了,我們仍應關注距離更遠的貿易量的成長,因為這表明世界仍然依賴全球貿易。他說,這些距離也說明了供應鏈中斷的風險。
他說:「曾有一段時間,我們擔心我們的iPhone從哪裡來。如今真正重要的是這些原材料,不是iPhone本身,而是所有需要全球運輸的鋰、鈦、鋼鐵和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