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責備解放軍患有「和平病」,並在2018年《解放軍報》警告稱這比「生鏽的槍更危險」,批評一些軍官和士兵過於疏忽、傲慢、害怕或無能,以致無法參戰。他寫道:「有些人雖然在古董、書法和繪畫方面相當有造詣,卻忽略了戰鬥方法和戰術的研究。」
效仿俄營級戰術群 但有顯著缺陷
《經濟學人》指出,習近平的計劃核心是對解放軍進行全面重塑,改變其原本為應對陸地戰爭而設計的舊蘇聯模式結構。為了突破體制上的限制,自2016年開始,解放軍推動建設「聯合作戰」體系,旨在實現軍隊能夠進行「聯合」作戰,但原定於2020年完成這些改革顯然過於樂觀。
中共借鏡了美國1986年《高華德-尼可拉斯國防部重構法案》(Goldwater–Nichols Act),但當年美國改革花費的時間就超過了5年,而解放軍的起點要低得多。多年來,解放軍各區域指揮一直運作得類似於封建制度,而這一問題還因缺乏實戰經驗而更加嚴重。
此外,習近平的軍事重組還受到俄羅斯營級戰術群(Battalion Tactical Groups, BTGs)的啟發。俄羅斯2013年軍改採用的BTG基本編制,通常包括約800名士兵,裝備有戰車、火砲和防空武器,旨在透過快速部署與機動性,造成敵軍傷亡。2017年,解放軍解散多個較大的集團軍單位,新的組織調整包括成立84個軍級單位,以原有的18個集團軍為基礎組建13個新集團軍,與BTG相似。
然而,解放軍現在必須考慮俄羅斯軍隊在烏克蘭的差勁表現,以及烏克蘭軍隊使用便攜式武器的出色戰果。2023年初,《解放軍報》指出:「俄羅斯的營級戰術群一個接一個地暴露出諸多缺陷,例如在戰鬥中自給能力差和後勤支援不足」。
這尤其令解放軍的兩棲部隊擔憂,因為這些部隊可能成為對台灣進攻的先鋒。雖然它們的裝備可能優於俄羅斯的BTG,但兩棲進攻的後勤將更加複雜。中國指揮官在不同軍種之間的協調方面經驗有限,而且協作經驗僅限於和平時期。
前中央情報局(CIA)中國分析師偉德寧(Dennis Wilder)表示:「在戰爭中,你會發現和平時期的軍官未必能成為出色的戰鬥領導。」他指出,與美國軍官不同,中國軍官在原軍種之外不參與例行的聯合任務,因此對解放軍其他部隊的運作方式了解有限。
雖然解放軍擁有眾多軍士(即士官),其數量超過了下級士兵,但他們的培訓水平不及美國高,而且在參與戰鬥時無權做出決策。中國的戰鬥部隊仍然嚴重依賴只服役兩年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