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貨幣,不可不談金銀。作為一名革命理論家,馬克斯對於貨幣理論也分外熱情,他的名言之一就是「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這句話已經為金銀的自然屬性適於擔任貨幣的屬性而得到證明。由金融史可知,人們過去習慣將貴金屬鑄造成硬幣在交易中使用,因此今天的貨幣名稱往往也來自當年的遺跡,也就是這些貨幣含有多少貴金屬的重量,便士、磅、馬克甚至中國的銀兩都曾是重量度量衡單位。
至於白銀,它是如此重要,甚至在宗教與歷史中屢屢出現。「凱薩的歸凱薩,上帝的歸上帝」,這句耶穌的名言眾所周知,而出處也與銀幣有關。根據《聖經.新約》記載,耶穌傳道之際,法利賽人想引誘耶穌說錯話進而陷害他,就問耶穌:「我們納稅給凱薩可以不可以?」這裡的凱薩不是那位凱薩大帝,而是羅馬皇帝的代稱,耶穌看出他們居心不良,就讓他們拿出上稅的銀錢來看,等對方拿出一個denarius(羅馬銀幣,大概是一個工人一天的工資,常作為與稅收相關的指代),上面有凱薩的像。耶穌機智地指著上面的人像問這是誰,對方說是凱薩,耶穌即回答:「凱薩的物當歸給凱薩,上帝的物當歸給上帝。」耶穌結合了現實情景,如此妙答讓對方啞口無言。
在這個故事中,凱薩所指即代表銀幣,也代表銀幣上頭像背後的世俗政權,可見銀幣與王權很早就被聯繫在一起,難怪英國國家博物館的管理員曾經如此解釋,「白銀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物質,象徵著王權、財富和權力」,直到今天仍有學者斷言「這個全球市場的輪子是用白銀的世界性流動來潤滑的」。中國古人也曾說,「銀,白金也」。黃金白銀在古代文獻中也每每連用,《爾雅.釋器》云:「黃金謂之,其美者謂之鏐。白金謂之銀,其美者謂之鐐。」銀字的形態也可看出端倪,銀由金、艮構成,艮意為「邊界」,銀的本意據說就是「價值僅次於黃金的金屬」。
從歷史來看,白銀在西方的使用其實很早就開始,甚至起到過關鍵的歷史作用。眾所周知的叛徒猶大,在西元前就為了三十個銀幣而出賣了耶穌。這自然引發人們的憤慨,姑且不論背叛的行為以及猶大被詛咒了兩千年,大家憤憤不平的原因之一在於背叛的價格不高,銀幣畢竟不如金幣,三十個銀幣到底價值幾何?由於具體是何種銀幣大家說法不一,價值也因此難以肯定,有人說是上文提到的denarius,也有人說是另一種銀幣──shekel(舍客勒)。後世記載說,猶大用這筆錢買了一塊田,但僕倒而死,那塊田因而稱作「血田」。
白銀大概發現於五千多年前,歷史比黃金短,而其命運往往與黃金糾纏不休。在西方二者的價值並非一成不變,白銀也曾一度貴過黃金。馬克斯曾經寫道:「銀的開採卻以礦山勞動和一般比較高度的技術發展為前提。因此,雖然銀不那麼絕對稀少,但是它最初的價值卻相對地大於金的價值。」隨後冶煉進步以及美洲銀礦的發現,使得新世紀的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歐洲與亞洲,也導致東西世界的秩序傾覆。值得反覆強調的是,即使在號稱古典金本位的十七世紀之後兩百年中,白銀也並沒有徹底退出歷史舞臺與日常交易。在西方黃金對於白銀的優勢其實是緩慢地、逐步地確立的,最終在十九世紀尾聲得到確認。由此可見,同為貴金屬,黃金白銀的貨幣化進程直到十八世紀才開始逐漸分道揚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