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流入和白銀流出,引發各種危機感的討論,不過當時流行的主張是「一面加重關稅,一面提倡種植,拿國貨來抵外貨」,在日後看來不失為一個正常的貿易對策,但是所有領袖都希望更快的解決方案,道光皇帝的求快解決之法日後看來未必不是歷史的悲劇。
當時的官員其實私下也知道禁煙不易,但為了迎合道光皇帝多在表面主張嚴禁。這一邏輯在中國歷史上並非第一次出現,正如中國歷史上主戰派無論是否正確,總是在當時獲得民間支持、死後獲得歷史青睞一樣。正因如此,當主張禁煙的林則徐出場之際,道光皇帝非常滿意,委任從來沒有辦過「夷務」的林則徐為欽差大臣。
與此同時,英國方面也有了變化。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年),皇四子愛新覺羅.奕詝生於北京圓明園,他也就是日後的咸豐皇帝;同年,東印度公司壟斷權廢止,英國人奉諭指派一個大班(所謂大班,最早來自粵語,是處理商務的經理的統稱)。以往中國海關通過與大班交涉而管理英國商人,而東印度公司壟斷權廢止後,不僅港腳貿易商在中英貿易中更為獨立且掌握話語權,而且英國指派的大班角色有了變化,即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商人,而是具有政府授權的官員,「總監督所奉的指示是一方面要盡一切努力去遵守中國的各項規章和尊重中國的一切成見,同時又不許求助於英王的武裝力量;另一方面,卻要他採取步驟把他自己由一純商務監督──中國人心目中的大班身分──變成一個代表英王的使節身分,這又勢必要破壞中國的一切規章和觸犯中國的一切成見」。
情勢變化並沒有為清政府所覺察,對於中國來說,商務總督只是又一個大班或者蠻夷的頭目(所謂「夷目」)。矛盾之下,衝突開始,尤其是強硬的雙方交涉頭目各自登臺,這邊是林則徐,那邊是查理.義律。
一八三九年年初,廣州宣布禁吸鴉片,三月十日欽差大臣林則徐到達,他次日命令外國人交出鴉片,隨後禁止外國人離開廣州。三月二十七日,當時的商務總督義律命令英商搬出所有鴉片,英國臣民離開廣州,禁止英商貿易。
拋開雙方針鋒相對的說辭,日後一個美國歷史學家描述這段歷史是一場稀奇古怪的戰爭。當義律一方面慫恿英國毒販向林則徐交出一千七百噸鴉片,另一方面則保證英國政府會賠償其損失,於是故事結尾最初似乎看起來很完滿:「林則徐收繳了鴉片,義律保全了面子,也維持了茶葉貿易,而毒販們則為毒品得到了最高的補償(加上利息和運費)。每個人都是贏家。」然而,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贏家並不包括英國首相墨爾本,他需要彌補毒販們的損失──就為了兩百萬英鎊,在遊說以及壓力之下,堂堂首相竟然「別無選擇」,先付清這筆錢,再派出遠征軍前往中國,追繳損失。